一、“神药”不是万能胶!那些年我们误会的药效
1.补药当饭吃,小心吃出“甜蜜陷阱”
很多人觉得维生素、鱼油这类保健品是“养生神器”,恨不得顿顿吃。但维生素C吃多了,身体直接开启“疯狂排泄模式”,不仅浪费钱,还可能让你体验一把“跑厕所跑到腿软”的酸爽;鱼油富含Omega-3脂肪酸,适量吃确实好,可有人每天七八粒猛灌,结果血液变稀,伤口流血都不好止住,活生生把“养生药”吃成了“小麻烦”。
2.抗生素滥用,养出“超级细菌”小怪兽
感冒咳嗽就吃抗生素?大错特错!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专业杀手”,但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的,吃抗生素就像拿着“菜刀”去打“蚊子”,不仅没用,还会让身体里的细菌“越挫越勇”。长期滥用,这些细菌可能变异成“超级细菌”,到时候普通抗生素拿它们一点办法都没有,相当于亲手培养出了对抗自己的“敌人”。
二、服药姿势不对,药效直接“打对折”
1.躺着吃药,药片在“胃里玩漂流”
不少人图省事,躺着就把药吃了。可这一躺,药片在食管里慢悠悠“漂流”,迟迟到不了胃里,有些药片还可能黏在食管壁上,释放的药物成分会刺激食管,严重的甚至引发溃疡。正确姿势是站着或坐着,用至少200毫升水送服,吃完药别立刻躺平,溜达几分钟,让药片顺顺利利“归位”。
2.掰开胶囊“偷吃”,小心药物“提前爆炸”
胶囊药本来是为了让药物在合适的地方释放,有人嫌胶囊太大不好咽,直接掰开吃。结果可好,一些肠溶胶囊里的药物,本该在肠道溶解,提前在胃里“爆炸”,不仅药效大打折扣,还可能刺激胃黏膜。还有缓控释胶囊,掰开后破坏了药物的释放结构,本该慢慢释放的药物一股脑全出来了,药效和安全性都成了大问题。
三、混搭吃药“整活”,小心身体“拉警报”
1.茶水、果汁配药,药效“秒变生化武器”
有人觉得用茶水、果汁送药挺时髦,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挖坑。茶水中的鞣酸能和很多药物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让药物没法被吸收;果汁里的酸性成分会影响碱性药物的药效,像碳酸氢钠片,用果汁送服,中和反应提前发生,药就白吃了。最可怕的是西柚汁,它能抑制肝脏里某些酶的活性,和降压药、降脂药一起吃,会让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飙升,副作用也跟着翻倍,血压骤降、肌肉溶解等严重后果说来就来。
2.多种药物“大乱炖”,身体“扛不住”
为了治病,很多人同时吃好几种药,觉得“药多力量大”。但药物之间可能会“打架”。比如头孢类抗生素和酒精相遇,就像“火星撞地球”,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轻者脸红、头晕、恶心,重者呼吸困难、休克;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一起吃,看似都是解热镇痛药,实则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相当于给胃黏膜来了个“双重暴击”。
四、服药时间“随心所欲”,药效“大打折扣”
1.饭前饭后分不清,药效“迷路”
有些药物要求饭前吃,是因为空腹时药物能快速通过胃进入肠道,更好地被吸收,像胃黏膜保护剂,饭前吃能在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而有些药物对胃刺激大,就得饭后吃,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饭后吃能减少对胃的伤害。要是把服药时间搞反了,要么药效发挥不出来,要么把胃折腾得够呛。
2.忘记吃药,“补服”姿势要正确
偶尔忘记吃药,不少人纠结要不要补服。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如果是长效药,错过时间不太长可以补服;但短效药,离下次服药时间近了就别补了,补了可能导致药物剂量过大。还有些药物,比如避孕药,一旦漏服,补服时间和方法都有严格要求,稍有不慎,避孕效果就没了。
五、特殊人群用药“盲区”,暗藏“危机”
1.孕妇用药“步步惊心”
准妈妈生病不敢随便吃药,但硬扛也不行。像孕期感冒,有些药物对胎儿发育影响不大,可有些药物却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比如利巴韦林,孕期绝对禁用,一粒就可能让胎儿陷入危险。孕妇用药得像“走钢丝”,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2. 老年人用药“陷阱多”
老年人往往一身病,同时吃好几种药很常见。但他们的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变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比如地高辛,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老年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多,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而且老年人记忆力差,经常忘记吃药或者重复吃药,家人一定要多帮忙监督,定期清理过期药物。
别以为吃药是小事,这些迷惑操作看似不起眼,却可能让药效失效,甚至给身体带来大麻烦。吃药这件事,还是得老老实实按医嘱来,别让“救命药”变成“伤身药”!
(员晓佩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