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往往离不开麻醉的辅助,然而,“麻醉会让人变傻”的说法却在人群中广泛流传,让许多需要接受麻醉的患者心生担忧。这种担忧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本文将通过剖析麻醉的原理、回顾科学研究成果,为你揭开真相,破除关于“麻药损伤大脑”的常见误区。
一、麻醉的工作原理:让身体与意识暂时休眠
麻醉的本质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暂时失去知觉、痛觉,为手术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根据作用部位和方式的不同,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给药,使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快速进入无意识、无疼痛感知的状态,同时抑制自主呼吸,需要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药物作用于大脑中的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如γ-氨基丁酸(GABA)系统,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实现意识消失、镇痛和肌肉松弛。当手术结束,停止给药后,药物会逐渐被人体代谢、排出体外,患者的意识和身体功能也会随之恢复。
局部麻醉则是将局麻药物注射到身体局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相应区域的感觉消失,但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比如口腔手术中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椎管内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身体下半身产生麻醉效果,常用于剖宫产、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在术中同样保持清醒。
二、麻醉致傻误区的根源:混淆现象与本质
许多人认为麻醉会让人变傻,往往是基于一些表面现象。比如,部分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改变,这些表现被笼统地认为是麻醉导致大脑受损。但实际上,这些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由麻醉引起。
手术创伤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术前焦虑状态以及术后疼痛控制不佳、睡眠紊乱等,都与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此外,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的特殊性,更易出现术后认知功能波动,这也让人们将问题归咎于麻醉,加深了 麻醉会损伤大脑的误解。
三、科学研究的结论:麻醉与长期认知损伤无必然联系
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麻醉并不会导致大脑永久性损伤,也不会让人变傻。
针对全身麻醉,多项大规模研究追踪观察接受过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发现其远期认知功能与未接受麻醉手术的人群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例如,对接受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虽然术后早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但在术后3- 6个月,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且与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种类无明显关联。
对于儿童群体,以往曾有观点担心麻醉药物会影响大脑发育。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短时间(3小时以内)的单次麻醉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影响极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发布警告,指出重复或长时间(超过3小时)使用全身麻醉和镇静药物,可能会影响3岁以下儿童和妊娠最后3个月胎儿的大脑发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单次、短时间的麻醉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且,随着新型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进一步提高,对大脑功能的潜在影响也在不断降低。
四、麻醉安全的关键:专业规范与个体差异
尽管麻醉本身不会导致大脑永久性损伤,但保障麻醉安全仍需多方面配合。麻醉医生会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体重、身体状况、过敏史、基础疾病等,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在麻醉实施过程中,先进的监测设备会实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活动等,确保麻醉深度适宜,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术后,医护人员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同时,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麻醉安全有重要影响。有吸烟、酗酒习惯的患者,术前应遵医嘱戒烟戒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需在术前将病情控制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也有助于提高麻醉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效果。
麻醉会让人变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区。现代麻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专业团队的规范操作下,麻醉能够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且不会对大脑造成长期损伤。下次面临手术需要麻醉时,不必再为此过度担忧,以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康复。
(张克明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