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产后身体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其中恶露排出是产后恢复的重要生理现象。了解恶露的正常与异常表现,掌握自查方法,对于产后女性及时发现健康隐患、保障身体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系统对比,帮助您轻松识别产后恶露的正常与异常情况。
一、认识产后恶露:从形成到排出
产后恶露是指女性分娩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的混合物。在孕期,子宫内膜会在激素的作用下增厚,形成蜕膜,为胚胎的着床和发育提供支持。分娩后,胎盘从子宫壁剥离,子宫开始收缩,促使蜕膜组织以及残留的血液等物质排出体外,这便形成了恶露。
恶露的排出过程,实际上是子宫自我修复的重要环节。随着恶露的不断排出,子宫会逐渐缩小,恢复到孕前的大小和状态。同时,恶露的排出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的恢复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
二、正常恶露: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点
正常恶露根据其颜色、内容物及持续时间,可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三个阶段。
(一)血性恶露
血性恶露通常在产后最初的3-4天出现。因其含有大量血液,所以颜色鲜红,量较多,有时还会伴有小血块。此时恶露中除了血液外,还含有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和少量胎膜。血性恶露的量一般与月经量相似,或稍多于月经量,但不会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
(二)浆液性恶露
在血性恶露之后,大约产后4-14天,会出现浆液性恶露。此阶段恶露颜色淡红,质地较为稀薄,因血液含量减少,浆液增多而得名。浆液性恶露中含有少量血液、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以及细菌等。其排出量会逐渐减少,血腥味也没有血性恶露那么明显。
(三)白色恶露
产后14天左右开始,恶露会转变为白色恶露,持续时间约2-3周。白色恶露颜色较白,质地黏稠,主要成分是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随着白色恶露的逐渐排净,产后恶露的排出过程也接近尾声,子宫基本完成恢复。
正常情况下,整个恶露排出过程会持续4-6周,总量约为250-500毫升。在这个过程中,恶露的量、颜色和质地会逐渐发生规律性变化,并且不会伴有明显的异味和身体不适。
三、异常恶露: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与正常恶露相比,异常恶露在量、颜色、质地、气味以及持续时间等方面都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恶露量异常
如果产后恶露量明显多于月经量,甚至出现大量出血,短时间内卫生巾很快就被浸透,这可能是子宫收缩不良、胎盘胎膜残留或软产道裂伤等原因导致的。尤其是在产后24小时内,若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更要警惕产后出血的发生,这是一种严重的产后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相反,若产后恶露量极少,甚至几乎没有,也可能是子宫腔粘连、宫颈管粘连等问题引起的,这会影响子宫内残留物质的排出,不利于子宫恢复,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恶露颜色异常
恶露颜色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一周仍为鲜红色,或者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阶段又出现鲜红色血液。这可能是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另外,如果恶露颜色发暗、发紫,可能提示存在宫内感染。
(三)恶露质地异常
正常恶露质地相对均匀,若恶露中出现大量血块,或伴有腐烂组织,可能是胎盘胎膜残留;若恶露质地浑浊、有絮状物,多与感染有关,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
(四)恶露气味异常
正常恶露仅有血腥味,而没有臭味。如果恶露散发恶臭味,即便量、颜色和质地看似正常,也应考虑存在感染的可能,如产褥期感染,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五)恶露持续时间异常
若恶露持续时间超过6周仍淋漓不尽,或干净后又再次出现阴道流血,可能是子宫复旧不全、剖宫产切口憩室、子宫内膜病变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四、产后恶露自查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自查方法
观察量:选择合适规格的卫生巾,记录单位时间内恶露的浸湿程度,与月经量进行对比。
查看颜色:每次更换卫生巾时,观察恶露的颜色,注意其是否符合相应阶段的正常表现。
感受质地:留意恶露是否有血块、组织物,质地是否均匀。
辨别气味:正常恶露血腥味较淡,若出现臭味,需警惕异常。
(二)注意事项
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和内裤,避免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产后应避免盆浴,可选择淋浴,防止污水进入阴道导致感染。
观察恶露情况时,若发现异常,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超声、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接受规范治疗。
产后恶露是女性产后身体恢复的重要指标,通过了解正常与异常恶露的区别,掌握自查方法,能够帮助产后女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产后身体的顺利恢复。若对恶露情况存在任何疑虑,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宋艳丽 长葛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