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卒中后康复:如何科学训练找回生活主动权?

2024-10-14 11: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患者常面临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甚至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然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重拾生活主动权。本文将从肢体功能、言语能力、吞咽功能、认知训练及心理支持五个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一、肢体功能:从被动到主动,重建运动能力

肢体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进行:

1.早期被动运动:发病后48小时至1周内,由家属或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包括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屈伸、旋转,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此阶段可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主动运动与抗阻训练:随着肌力恢复,鼓励患者主动抬手、握拳、屈膝等,逐渐增加阻力。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抗阻训练,或通过坐起、站立、行走等功能性训练提升日常活动能力。

3.平衡与协调训练:通过平衡板、步态训练器等设备,帮助患者改善重心转移能力。例如,患者可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案例: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脑干出血导致左侧偏瘫,通过3个月的个性化训练,从最初无法站立到独立行走,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

二、言语与吞咽:打破沟通障碍,保障营养摄入

言语和吞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需尽早干预:

1.言语训练:针对失语或构音障碍患者,从唇部、舌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发音练习。例如,患者可先练习元音“a、o、e”,再尝试单词、句子。治疗师会通过图片、手势辅助患者理解语言,并鼓励其进行对话和书写训练。

2.吞咽训练:通过冰棒刺激口腔内颊部、舌部,增强口腔感觉;指导患者进行空吞咽、吞咽口水等练习。饮食调整需循序渐进,从流质食物(如米糊)过渡到半流质(如粥)、软食,最终恢复正常饮食。

注意:吞咽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吸导致肺部感染。

三、认知训练:激活大脑“隐藏潜力”

脑卒中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等认知障碍。通过针对性训练,可激活大脑可塑性:

1.注意力训练:使用数字划消、找不同等游戏,提升专注力。例如,患者需在表格中快速找出特定数字或图案。

2.记忆力训练:通过记忆卡片、回忆往事等方法,增强短期和长期记忆。例如,患者需在规定时间内记住一组词语,随后复述。

3.思维训练:进行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练习,如拼图、数字排序等。

建议:每日训练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过度疲劳。

四、心理支持:重建信心,融入社会

脑卒中后,患者常因功能丧失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康复与身体康复同样重要:

1.家庭支持:家属需给予患者充分关爱,鼓励其参与康复训练。例如,陪伴患者进行户外活动,或共同完成简单家务。

2.社会融入: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如脑卒中康复小组,与病友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

3.专业干预:若患者出现严重情绪问题,可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心态。

五、中医辅助:针灸推拿,疏通经络

中医康复手段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提升疗效:

1.针灸:针刺头部、肢体穴位(如百会、曲池、足三里),疏通经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肢体肌肉、关节,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

3.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开具个性化方剂,调理身体机能。

提醒: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操作。

脑卒中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多方协作。早期介入、个性化训练、循序渐进是关键。通过科学训练,许多患者不仅能恢复部分功能,更能重拾生活信心,回归家庭和社会。正如一位康复患者所说:“中风让我跌倒,但康复让我重新站起。”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学训练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主动权。

(董万亮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