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就像一群伺机而动的“小坏蛋”,时刻准备着突破人体防线,引发感染。了解它们是如何作恶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一、病原菌“家族成员”大揭秘
病原菌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三大类。细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像溶血性链球菌常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引发皮肤感染、肺炎等;肺炎链球菌则是导致肺炎、中耳炎的“惯犯”。它们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以及动植物表面,比如医院病房的扶手、超市的购物车把手,都可能藏着细菌。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兴风作浪”,让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冠状病毒中的新冠病毒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疫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比如和感冒患者近距离说话,就可能吸入他们呼出的带有病毒的飞沫。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常见的有念珠菌、毛霉菌等。念珠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黏膜等潮湿部位,像女性的阴道炎、口腔的鹅口疮,很多都是念珠菌在作祟;毛霉菌感染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可能会侵犯鼻窦、肺部等器官。真菌感染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比如吃了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发消化道感染。
二、病原菌入侵人体的“套路”
病原菌引起人体感染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附着与渗透”。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会先附着在人体的皮肤或黏膜表面。皮肤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但黏膜就比较脆弱,像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有些病原菌会像“小吸盘”一样紧紧吸附在黏膜上,然后通过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或酶的作用,或者利用伤口进入黏膜内部,向更深的组织渗透。比如破伤风梭菌,它的芽胞要在深部创伤的厌氧微环境中才能发芽、繁殖并产生外毒素,所以当身体有较深且脏的伤口时,就容易被它盯上。
接着是“繁殖与扩散”。一旦进入人体,病原菌会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和有害物质。这些毒素和有害物质就像“小炸弹”,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导致炎症反应。比如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很强,能直接损伤细胞和组织;内毒素则会引起发热、休克等全身症状。同时,病原菌还会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在体内扩散,进一步引发全身性感染。如果细菌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菌血症,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要是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就可能导致败血症,病情十分危急。
最后是“结局取决于双方较量”。病原菌感染人体的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人体免疫力较强时,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可能不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隐性感染。比如很多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强,病毒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出现肝炎的症状,但体内还是携带病毒。当病原菌与人体免疫力保持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成为潜伏感染,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在肺部潜伏多年,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病。而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时,则会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显性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各种症状。
三、病原菌感染人体的“路径”
病原菌感染人体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呼吸道传播是常见途径之一。病原菌在正常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里,易感者吸入携带病原菌的空气就可能被感染。比如麻疹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把含有麻疹病毒的飞沫喷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可能被传染。所以在流感高发季节,我们要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消化道传播也不容忽视。病原菌污染水源、餐具或食物等,易感者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像霍乱弧菌污染了水源,人喝了被污染的水就会引发霍乱,出现剧烈腹泻、呕吐等症状;沙门氏菌污染了鸡蛋、肉类等食物,人吃了不熟的这些食物就可能患上急性胃肠炎。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餐具要定期消毒。
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易感者与被感染者直接接触而被感染,比如性传播疾病就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间接接触是指易感者与被病原菌污染的物体直接接触时而被感染,比如摸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物品,又没有及时洗手,再去揉眼睛、抠鼻子,就可能被感染。所以我们要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
血液体液传播是较为严重的传播方式。病原菌位于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或体液中,而易感者通过性接触或输注相关血制品被感染。像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都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因此,我们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如果需要输血,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血液安全。
(刘玉春 河南省中医院 检验中心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