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的奇妙“王国”里,血液就像一条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源源不断地为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与养分,维持着整个身体的正常运转。然而,这条“生命之河”有时也会遭遇“污染危机”——血流感染。一旦发生血流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就会在血液中肆意繁殖,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血流感染的发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预防的神秘面纱。
一、保持个人卫生,筑牢第一道防线
个人卫生是预防血流感染的基础防线。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手就像一个“移动的细菌培养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触摸公共物品后,一定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每个部位都要照顾到,搓洗时间不少于20秒。这样,就能有效去除手上的大部分病原体,减少它们通过手进入血液的机会。
除了洗手,保持皮肤清洁也至关重要。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沐浴产品清洁身体,重点清洁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等,这些地方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洗完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尤其是脚趾缝等容易潮湿的部位,避免细菌在潮湿环境中大量繁殖。另外,要勤换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减少细菌滋生的温床。
二、重视伤口护理,防止细菌入侵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伤口,比如不小心被刀划伤、摔倒擦伤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伤口,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成为细菌进入血液的“大门”。所以,一旦受伤,要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对于轻微的擦伤或划伤,首先要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异物。然后用碘伏或酒精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注意消毒时要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擦拭,避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处。消毒后,可以涂抹适量的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再贴上无菌敷料进行保护。在伤口愈合期间,要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如果伤口较深、出血较多或伤口处有异物残留,不要自行处理,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并按照医嘱按时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三、合理使用医疗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医疗器具,如输液器、导尿管、注射器等。这些器具如果使用不当或消毒不严格,就可能成为血流感染的源头。因此,在医疗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确保医疗器具的安全使用。
比如,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输液器具是一次性使用的,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输液过程中,如果发现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同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另外,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针灸针、拔罐器等,以免因器具污染而引发血流感染。
四、增强自身免疫力,打造健康“护卫队”
强大的免疫力是我们身体对抗病原体的“秘密武器”。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免疫力,降低血流感染的风险。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同时,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
适量运动也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每周可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充足的睡眠对于免疫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至关重要。每天要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总之,预防血流感染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视伤口护理,合理使用医疗器具,同时增强自身免疫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生命之河”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远离血流感染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刘玉春 河南省中医院 检验中心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