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这个古老又顽固的传染性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06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约16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在人口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的现代社会,了解结核病的传播机制并掌握科学的个人防护方法,成为守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重要课题。
一、解码结核病传播:看不见的“危险链条”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路径
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唱歌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这些飞沫大小不一,较小的飞沫核(直径1-5微米)能够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健康人一旦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就可能被感染。据研究,一次咳嗽可产生3000个左右的飞沫,而一次喷嚏产生的飞沫数量可达100万个以上,这些飞沫在合适的环境中可漂浮数小时,极大增加了传播风险。
除了呼吸道传播,少数情况下,结核病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例如,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者接触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餐具等,都可能使结核菌经口腔进入消化道。不过,相较于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在结核病感染中所占比例较小。此外,母婴传播(先天性结核病)、皮肤伤口接触感染等途径则更为罕见。
(二)影响传播的关键因素
结核病的传播效率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染源的传染性是首要因素,排菌量多、咳嗽症状明显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传播能力更强。环境因素也至关重要,在通风不良、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拥挤的教室、封闭的办公室、通风差的宿舍等,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核难以扩散稀释,容易导致结核菌在人群中传播。曾有研究表明,在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中,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8小时以上,感染风险可增加数倍。
个体易感性同样不可忽视。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等,一旦接触结核菌,感染和发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此外,长期吸烟、酗酒、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结核病的可能性。
二、科学预防:构建个人防护的“铜墙铁壁”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结核病的基础防线。最关键的是要避免随地吐痰,因为痰液中的结核菌在适宜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干燥后痰中的结核菌形成飞沫核,会随风飘散造成传播。如果有痰,应吐在纸巾中并妥善处理,或使用带盖的痰盂盛放痰液,定期进行消毒。
咳嗽、打喷嚏时的正确防护也至关重要。应使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而不是用手直接遮挡。这是因为用手遮挡后,手部可能沾染结核菌,若再触摸公共物品或与他人接触,就可能造成间接传播。此外,勤洗手也是阻断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咳嗽、打喷嚏后,以及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至少20秒,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结核菌。
(二)生活方式与免疫力提升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结核病的风险。首先是合理膳食,应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它们是身体修复和免疫细胞生成的重要原料;同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维生素C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
适量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身体抵抗力。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也十分重要,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免疫因子,修复受损细胞,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特殊场景下的防护策略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商场等,应尽量佩戴口罩。口罩能够有效阻挡飞沫吸入,尤其是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过滤掉大部分飞沫核。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也要注意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如果车厢内乘客较多、通风较差,可选择打开车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结核菌的浓度。
对于家庭环境,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果家中有结核病患者,应让患者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使用单独的餐具、洗漱用品,并定期对患者居住的房间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具表面、地面等,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高温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此外,健康家属应避免与患者近距离面对面交谈,督促患者规范治疗并做好个人防护。
三、主动筛查:早发现的“预警机制”
(一)识别高危人群
部分人群由于自身或环境因素,感染结核病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需要格外重视筛查。首先是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患者的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他们与传染源接触频繁,感染几率较大。其次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接受器官移植者等。此外,生活在结核病高发地区、监狱等封闭环境中的人群,以及营养不良、尘肺患者等,也属于结核病高危人群。
(二)筛查方法与频率
目前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TST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通过在前臂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硬结大小判断是否感染;IGRA则通过检测血液中对结核菌抗原的免疫反应,准确性更高,且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此外,对于有可疑症状或筛查结果异常的人群,还需进一步进行胸部X光检查或胸部CT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活动性结核病。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例如,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应在接触后尽快进行筛查,并在3-6个月后再次复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结核病筛查;学校新生入学、员工入职体检等,也应将结核病筛查纳入常规项目。
四、应对感染: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如果不幸确诊为结核潜伏感染,也不必过度恐慌。目前已有成熟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如异烟肼单药治疗、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治疗等,规范的预防性治疗可使发病风险降低60%-90%。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而对于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应立即前往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结核病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通常需要6-9个月的治疗周期。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服药,中途不得随意停药或漏服,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和成本。
结核病的传播与预防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了解传播机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免疫力、主动筛查和科学应对感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起有效的防护体系。预防结核病不仅是对自己健康负责,更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结核病的传播,共同守护健康的生活环境。
(高霞 长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核病防治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