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亲属输血:直系亲属的血能用吗?

2023-10-19 17: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补充血容量、改善凝血功能、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关于直系亲属能否直接输血的问题,医学界存在明确共识:在未经特殊处理的情况下,直系亲属间直接输血存在严重风险,临床实践中应避免。

一、直系亲属输血的风险本质

输血本质是“异体细胞移植”,需突破免疫系统识别屏障。直系亲属间因基因相似度高,输血后易引发特殊免疫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供血者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如T细胞)进入受血者体内后,因与受血者HLA抗原高度相似,可能逃避免疫监视并增殖,进而攻击受血者的皮肤、肝脏、肠道等器官。该病虽发病率低(约0.01%-1%),但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同种免疫反应:即使血型匹配,直系亲属间仍可能存在未被常规检测到的次要抗原差异,导致发热、溶血等输血反应。

二、输血需遵循的核心原则

同型输注: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必须完全匹配。例如,A型血患者仅能接受A型或O型(紧急情况下)血液,Rh阴性患者必须使用Rh阴性血液。

交叉配血试验:通过主侧配血(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和次侧配血(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检测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血液成分选择:根据患者需求选择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避免全血输注带来的免疫负担。

三、直系亲属输血的替代方案

若临床确需亲属供血,可通过以下技术降低风险:

白细胞滤除:使用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中99.9%的淋巴细胞,显著降低GVHD风险。

辐照处理:通过γ射线或X射线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使其失去增殖能力,同时保留红细胞功能。此方法可使直系亲属输血安全性接近非亲属输血。

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前采集患者自身血液保存,或术中回收失血处理后回输,彻底避免免疫风险。

四、输血全流程的安全保障

输血前评估:医生需综合判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基础疾病等,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严格检测流程:供血者需完成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不规则抗体筛查等项目。

输血过程监测:输血时需全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分钟记录一次体温、脉搏、血压,警惕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急性输血反应。

输血后追踪:输血后24小时内需复查血常规、肾功能,观察黄疸、血尿等迟发性溶血表现。

五、公众认知的常见误区

“O型血是万能血”:O型全血仅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且需警惕血清抗体引发的溶血反应。

“直系亲属血型匹配即可输血”:血型匹配仅是基础条件,免疫活性细胞带来的GVHD风险仍需通过辐照等技术消除。

“亲属献血更安全”:亲属献血需通过医院统一调配,不可自行直接输注。现代输血体系已建立严格的血源追溯和质量控制体系,非亲属供血同样安全。

输血安全是现代医学的底线。直系亲属间直接输血虽看似“血浓于水”,实则暗藏致命风险。输血无小事,安全重于天,唯有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方能真正守护生命健康。

(甘露 濮阳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