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病毒灭活血浆:如何让血液更安全?

2025-02-13 11: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是威胁患者安全的核心风险。病毒灭活血浆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病原体活性,同时保留血浆有效成分,成为现代输血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一、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原理与技术路径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需兼顾病原体灭活效率与血浆功能保留,主要技术路线包括以下环节:

亚甲蓝光化学法

将亚甲蓝(光敏剂)加入血浆后,通过特定波长(600-700nm)可见光照射,使病毒核酸断裂、脂质包膜破损,从而失去感染能力。该方法可有效灭活HIV、HBV、HCV等脂质包膜病毒,灭活率达99%以上。

制备流程

全血处理:采集的全血经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99%以上白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风险。

离心分离:血液在4℃低温环境下离心分层,上层血浆与下层红细胞分离,血浆进一步处理。

病毒灭活:血浆与亚甲蓝溶液混合后,在病毒灭活柜中光照35分钟,期间血浆持续摆动以确保均匀照射。

亚甲蓝滤除:通过一次性滤器去除残留亚甲蓝,避免其进入患者体内。

速冻保存:灭活后的血浆置于-50℃速冻机中快速冻结,延长保存期至1年。

二、病毒灭活技术的核心优势

相较于传统血浆,病毒灭活血浆在安全性与适用性上具有显著提升:

阻断窗口期病毒传播

现有检测手段无法完全覆盖病毒感染窗口期(如HBV感染后约56天、HCV感染后约70天才能被检测到)。病毒灭活技术可直接破坏病毒核酸结构,即使检测呈阴性的血液仍可能携带病原体,灭活处理可降低此类“漏检”风险。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灭活过程同步去除白细胞,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降低60%-80%,减少患者因输血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

保留血浆功能成分

研究显示,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Ⅷ活性影响<15%,对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等成分无显著破坏,确保血浆在补充凝血因子、维持胶体渗透压方面的疗效。

三、临床应用场景与适应症

病毒灭活血浆适用于以下患者群体:

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创伤、肝病等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输注灭活血浆可快速补充凝血因子Ⅷ、Ⅸ、Ⅺ及纤维蛋白原,降低出血风险。

血浆置换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大量置换血浆时,灭活血浆可避免病原体交叉感染。

特殊人群输血

器官移植受者、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风险群体,使用灭活血浆可显著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四、安全性验证与质量控制

病毒灭活血浆的安全性通过多维度验证:

病原体灭活验证

采用细胞培养法、PCR检测等技术,确认病毒灭活后无活性残留。例如,亚甲蓝光化学法对HBV的灭活对数值≥6.0(即病毒载量降低100万倍以上)。

成分活性检测

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评估凝血因子活性是否达标。

不良反应监测

临床数据显示,灭活血浆输注后过敏反应发生率<0.1%,与普通血浆无显著差异。

病毒灭活血浆技术通过“净化”血浆,将输血传播疾病风险降低至百万分之一以下,同时保留其治疗价值。随着技术的迭代(如核黄素-UVA联合灭活法、S-59补骨脂素法),未来有望实现更高效、更广谱的病原体灭活。

(宋冰 濮阳市中心血站 质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