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攀升,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在社区糖尿病防治领域,中西医结合的防治干预模式正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对患者的中医体质产生积极影响。那么,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是如何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的呢?
一、中医体质与糖尿病的关系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和患病后的表现各有差异。例如,阴虚质的人,体内阴液不足,常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这类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痰湿质的人,体内痰湿积聚,形体多肥胖,也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一旦发生,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体质,导致体质失衡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了解自身的中医体质,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的优势
西医在糖尿病的诊断和降糖药物治疗方面具有明确的标准和显著的疗效。通过精准的血糖监测,以及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西医治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部分药物可能带来胃肠道不适、低血糖等副作用,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降糖效果可能会有所下降。
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的角度出发,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能够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例如,黄芪、山药、葛根等中药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渴、乏力等症状;针灸刺激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起到调节经络气血、改善代谢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将西医的精准降糖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相结合,取长补短。一方面,西医的降糖药物快速稳定血糖,为中医调理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中医通过改善患者体质,减轻西药副作用,增强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实现标本兼治。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对于阴虚质的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西药降糖的同时,配合滋阴润燥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加减,一段时间后,患者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阴虚体质得到改善。针对痰湿质的患者,除了指导其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外,运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泽泻、茯苓、荷叶等,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可促进体内痰湿代谢,减轻体重,改善痰湿体质。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也对患者体质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社区医生定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情志调节方案。比如,气虚质的患者,建议多食用山药、红枣等补气食物,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气郁质的患者,则鼓励其参加社交活动,配合疏肝理气的中药茶饮,调节情绪。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干预,患者的体质逐渐向平和质转化,身体抵抗力增强,糖尿病的病情也得到更好的控制。
四、社区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自我管理
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既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又要根据自身中医体质选择合适的食材。例如,阳虚质的患者可适当多吃羊肉、桂圆等温热性食物;湿热质的患者则宜食用绿豆、苦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运动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 150 分钟以上,同时结合中医传统功法,如五禽戏、易筋经,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药物治疗方面,严格遵医嘱服用西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向医生反馈身体状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也不可或缺,中医认为 “七情致病”,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病情。患者可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改善患者的中医体质,实现了血糖控制与整体健康的双重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自我管理方法,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对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人生。
(张祥吉 林州市陵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