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得干眼症?

2024-10-11 20: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干眼症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遭遇这种困扰。干眼症不仅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一些眼部并发症。因此,了解干眼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年轻人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症,顾名思义,是眼睛由于缺乏足够的泪液润滑或泪液质量不佳,导致眼睛表面干燥、刺激,甚至出现视力模糊、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眼科疾病。虽然干眼症常见于老年人,但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干眼症在年轻人群体中也逐渐增多,且症状逐渐加重,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困扰。

二、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得干眼症?

1. 现代生活方式与干眼症的关系

如今的年轻人普遍面临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的情况尤为严重。从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到频繁使用手机、平板,电子屏幕的辐射和过度的眼睛使用让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这不仅导致眨眼次数减少,使眼睛得不到及时的润滑,还会加速眼睛表面水分的蒸发,从而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2. 佩戴隐形眼镜的普及

随着视觉矫正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佩戴隐形眼镜而非传统的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虽然方便,但长时间佩戴会导致眼睛表面的水分蒸发加速,因为隐形眼镜本身可能与眼睛表面形成的泪膜发生干扰,减少了眼睛的自然润滑。此外,隐形眼镜的佩戴会影响眼睑的正常运动,进一步减少眼睛的自我保护机制——眨眼频率。

3. 环境因素的影响

年轻人普遍生活在高压、忙碌的城市环境中,而这些环境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眼睛健康的因素。例如,空调和暖气的使用导致室内空气干燥,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或生活,眼睛的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易引发干眼症。此外,城市的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阳光下、风沙等环境因素,也会对眼睛造成损伤,诱发干眼症。

4. 不良饮食和作息习惯

现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通常不够规律,很多人偏爱高油脂、高糖分的食品,缺乏足够的蔬菜、水果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而这些元素对于眼睛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许多人熬夜加班或玩手机,导致睡眠质量差,眼睛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增加了患干眼症的风险。

5. 心理压力与疾病因素

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较大,很多年轻人面临着职场、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研究表明,长期的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导致眼睛泪液分泌的减少。此外,一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眼睛的泪液分泌和质量,增加干眼症的风险。

三、干眼症的主要症状

干眼症的症状可以从轻微的不适到严重的眼部病变不等,主要症状包括:

眼睛干涩:感到眼睛像是有沙子或者异物感。

眼睛疼痛:尤其在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或长时间工作后,眼睛会感到灼热、刺痛。

视力模糊:由于眼睛表面缺乏足够的润滑,可能导致视力的暂时模糊或波动。

眼部疲劳:长时间用眼后,眼睛会感到疲倦,甚至有不想睁开的感觉。

异物感:有时会觉得眼睛里有异物感,这种感觉可能是由于泪液不足或质量不好,导致眼睛表面不平滑所致。

四、如何预防和缓解干眼症?

1. 改变用眼习惯

减少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遵循“20-20-20”原则:每使用20分钟电子屏幕,注视20英尺(约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钟。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眼睛的疲劳,并增加眨眼次数,有助于保持眼睛湿润。

2. 使用人工泪液

如果眼睛已经出现干涩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使用人工泪液来润滑眼睛。人工泪液能够补充眼睛表面的水分,缓解干眼症带来的不适感。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用眼。此外,要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亚麻籽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眼睛的健康。

4. 保护眼睛免受环境侵害

在干燥、风沙大的环境中,佩戴护目镜或太阳镜,避免直接暴露在强光和污染的空气中。此外,调节空调和暖气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环境过于干燥,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

5. 注意隐形眼镜的使用

如果佩戴隐形眼镜,应该定期更换镜片,并遵循佩戴时间的限制。避免长时间佩戴,尽量在晚上休息时摘下镜片,给眼睛一个充分休息的机会。如果感觉眼睛干涩,可以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日抛型隐形眼镜。

结语

干眼症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群体中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面临着更高的患病风险。因此,大家应加强对干眼症的关注,通过调整用眼习惯、改善生活方式,尽早预防并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对眼睛造成长期的损害。

(曹晶晶 河南省周口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