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群体,中国每年报告病例超百万例,重症病例病死率达0.03%-0.05%。该病以手足肌肤、口腔黏膜疱疹为特征,部分重症病例可进展为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从病原学、传播机制、临床管理、家庭防护四大维度,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真实案例,为家长提供可落地的科学防控方案。
一、病原学与传播机制:解密“隐形杀手”
1. 病毒谱系与致病性
主要病原: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6型(CV-A6)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三大元凶,其中EV-A71型病毒导致重症病例的比例高达70%。
病毒受体与入侵路径:病毒通过与人类清道夫受体B2、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结合,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播散至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等器官,引发炎症反应。
2. 传播途径与高发场景
粪口传播:病毒通过患儿粪便污染玩具、餐具等物品,健康儿童接触后未洗手直接进食,感染风险增加3倍。
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病毒飞沫,可悬浮在空气中达30分钟,在1米范围内形成感染气溶胶。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儿疱疹液、唾液,或共用毛巾、奶瓶等个人物品,感染概率达45%。
高发场景: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超市母婴区等人群密集场所,是手足口病暴发的主要场所。
二、临床管理:从“早期识别”到“重症干预”
1. 临床分期与典型症状
普通型(Ⅰ期):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无疼痛瘙痒,病程7-10天可自愈。
重型(Ⅱ期):病程1-5天内出现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肌无力等症状,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
危重型(Ⅲ期):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降低,咳粉红色泡沫痰,病死率高达15%-20%。
恢复期(Ⅳ期):体温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缓解,但部分CV-A6型感染患儿可出现脱甲症状,新甲于1-2月后长出。
2.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标准
病原学检测: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是确诊的金标准。
血清学检测:恢复期血清EV-A71、CV-A6等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可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可鉴别颅内出血、脑疝等病变,MRI可显示脑干脑炎的特异性信号改变。
3. 治疗策略:分级干预与多学科协作
普通型治疗:
隔离消毒:患儿居家隔离至皮疹结痂脱落,玩具、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外涂冰硼散甘油或溶菌酶含片,促进溃疡愈合。
退热处理:体温>38.5℃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两次用药间隔≥4小时。
重型治疗:
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1-2mg/kg/日,静脉滴注,疗程3-5天,可减轻脑水肿。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g/kg/日,连续2天,阻断病毒复制。
机械通气:出现呼吸衰竭时,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或气管插管。
危重型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5-10μg/kg/min持续泵入,维持血压稳定。
血液净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症介质,降低病死率。
三、家庭防护:构建“三级防护网”
1. 一级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时长不少于20秒。
环境消杀:玩具、餐具用开水煮沸15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消毒,每日1次。
饮食安全: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水果蔬菜用流动水冲洗30秒,肉类煮熟煮透。
2. 二级防护:提升儿童免疫力
疫苗接种: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2剂次间隔1个月,可降低重症病例发生率97%。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肉)50g,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100mg,增强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
运动处方: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如跳绳、踢毽子,可提高肺活量,降低感染风险。
3. 三级防护:早期识别与应急处置
重症预警信号:
持续高热:体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
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脱离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口服布洛芬0.3g或对乙酰氨基酚0.15g,物理降温(温水擦浴)。
转运至设有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院,途中监测生命体征。
四、典型案例:从“危机四伏”到“转危为安”
案例一:托幼机构暴发疫情的防控
疫情背景:某幼儿园小班10名儿童同时出现发热、皮疹,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CV-A16型感染。
防控措施:
幼儿园停课10天,对教室、玩具、餐具进行终末消毒。
密切接触者(同班儿童)居家观察7天,每日测量体温2次。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家庭防护手册》。
防控效果:7天内疫情得到控制,无新增病例,无重症病例发生。
案例二:重症患儿的救治
患儿背景:2岁男孩,EV-A71型感染,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救治过程:
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PEEP(呼气末正压)10cmH₂O。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2mg/kg,IVIG 2g/kg,连续3天。
血液净化治疗48小时,清除炎症介质。
转归:14天后脱离呼吸机,21天出院,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五、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的“中国方案”
1. 中医外治法
三伏贴: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选取肺俞、足三里、曲池穴,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32%。
中药熏洗:金银花15g、连翘10g、板蓝根10g,煎汤熏洗手足,每日2次,可缩短皮疹消退时间1.5天。
2. 药膳食疗
芦根竹叶粥:芦根10g、淡竹叶5g、粳米50g,滋阴清热,适用于发热期患儿。
薏苡仁绿豆汤:薏苡仁20g、绿豆15g,健脾利湿,适用于恢复期患儿。
(赛迎迎 武陟济民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