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癫痫发作时的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令人揪心。而癫痫的根源——大脑异常放电,却隐藏在神秘的大脑深处。作为放射科的主治医师,我要为大家揭开放射科如何借助影像手段,“洞察”大脑异常放电的奥秘。这不仅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病情,也有助于提升大众对癫痫这种复杂疾病的认知。
一、认识癫痫与大脑异常放电
1.癫痫的“庐山真面目”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就像大脑里的一场“电流风暴”,它的特点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这些异常放电不受控制,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症状。大家可能见过癫痫患者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这只是其中一种发作类型,还有些患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发呆,或者出现局部肢体的抽动等。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这是因为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异常放电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2.大脑异常放电的“幕后黑手”
大脑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电路网络”,神经元是这个网络中的“小发电站”,它们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交流。正常情况下,这些信号传递有序且和谐,保障大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然而,当大脑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时,比如头部受伤、脑部感染、遗传因素等,就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使得部分神经元“失控”,开始无序地异常放电。这些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就像捣乱分子,干扰了整个大脑的正常工作,从而引发癫痫发作。了解了大脑异常放电的原因,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准确找到这些“捣乱分子”的位置至关重要,而这正是放射科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二、放射科常用影像检查手段
1.X-光:骨骼的“透视镜”,但对癫痫诊断有限
在放射科,X-光检查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大家可能都有过拍X-光片的经历,它就像给身体内部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主要用于观察骨骼结构。通过X-光,医生能清楚看到骨头有没有骨折、变形等情况。但对于大脑异常放电引发的癫痫,X-光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了。因为大脑内部的神经元、神经纤维以及它们产生的异常放电,X-光并不能直接“看”到。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癫痫患者头部受伤,怀疑有颅骨骨折时,X-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是否存在颅骨损伤,这对于后续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CT:快速捕捉脑部“大体”异常
CT,也就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比X-光更“厉害”一些。CT就像是把大脑切成一层一层的“薄片”,然后通过计算机把这些“薄片”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大脑的三维图像。CT检查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脑部信息。对于癫痫患者,CT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脑部病变,比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脑部发育畸形等。这些病变都有可能破坏大脑正常的“电路结构”,引发异常放电。例如,如果大脑里长了一个肿瘤,它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神经元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引发癫痫。通过CT检查,医生能够快速发现这些明显的病变,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然而,CT对于一些细微的脑部结构变化和功能性异常,可能就不太敏感了。
3.MRI:大脑结构与病变的“高清放大镜”
MRI,即磁共振成像,堪称放射科的“王牌武器”之一。它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让大脑里的氢原子核“跳舞”,然后根据它们“跳舞”的方式和节奏,绘制出大脑的精细图像。与CT相比,MRI对大脑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更强,就像给大脑拍了一张超高清的照片,能清晰地显示大脑的灰质、白质、神经纤维束等细微结构。对于癫痫患者,MRI可以发现一些CT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如海马硬化、皮质发育不良等。海马体在大脑中与记忆和情感等功能密切相关,也是癫痫发作的常见起源地之一。海马硬化时,MRI图像上可以看到海马体的体积缩小、信号改变等特征,这些异常往往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据统计,在部分癫痫患者中,MRI发现的海马硬化等病变,为明确癫痫的病因和定位提供了关键依据,使得约60%-70%的患者能够得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三、功能成像技术:探索大脑异常放电的“功能密码”
1.PET-CT:代谢与形态的“双重探测器”
PET-CT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高端检查设备。CT主要提供大脑的解剖结构信息,就像大脑的“地图”,而PET则侧重于检测大脑的代谢活动,好比给大脑的“能量工厂”做全面检查。大脑的神经元在活动时需要消耗能量,正常情况下,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代谢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大脑发生异常放电时,相应区域的神经元代谢会发生改变,表现为代谢增高或降低。PET-CT通过注射一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这种物质会像“追踪器”一样,聚集在代谢活跃的神经元周围。在癫痫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的神经元代谢往往会降低,PET-CT图像上就会显示该区域呈现低代谢状态;而在发作期,这些神经元代谢增高,图像上则表现为高代谢。通过PET-CT,医生不仅能看到大脑的结构,还能了解大脑代谢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发现那些隐藏在大脑深处、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癫痫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定位信息。据研究,在一些复杂的癫痫病例中,PET-CT发现的潜在病灶,使得约30%-40%原本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找到了病因,从而有机会接受更有效的治疗。
2.SPECT:捕捉大脑血流变化,定位癫痫“热点”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也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它主要关注大脑的血流灌注情况。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与血流密切相关,当神经元异常放电时,该区域的血流会发生改变。SPECT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这些示踪剂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大脑各个部位,然后通过检测示踪剂发出的射线,生成大脑血流灌注的图像。在癫痫发作期,异常放电的区域血流会明显增加,就像一个“热点”,在SPECT图像上呈现为高灌注;而在发作间期,该区域血流可能减少,表现为低灌注。SPECT对于癫痫病灶的定位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明显结构异常的癫痫患者中,SPECT能够通过捕捉血流变化,发现潜在的癫痫病灶。研究表明,结合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SPECT检查,对癫痫病灶的定位准确率可达到70%-80%,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信息。
四、放射科医生如何解读影像“密码”
1.练就“火眼金睛”,识别细微异常
放射科医生就像影像世界里的“侦探”,需要从复杂的影像图像中寻找线索。在解读癫痫患者的影像时,首先要对大脑的正常解剖结构了如指掌,就像熟悉自己居住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发现那些细微的异常。比如,在观察MRI图像时,要仔细对比双侧大脑半球的结构、信号强度,哪怕是一点点不对称或者信号改变,都可能是重要线索。对于海马体,要精确测量其体积,观察其形态和信号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海马硬化。同时,还要注意大脑皮质的厚度、形态,排查皮质发育不良等情况。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练就一双识别异常的“火眼金睛”。
2.多模态影像结合,综合分析判断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癫痫,放射科医生通常不会只依赖一种影像检查结果,而是会将多种检查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先通过MRI了解大脑的结构,找到可能存在的病变;再结合PET-CT或SPECT的功能成像信息,判断病变区域的代谢或血流情况,进一步明确该区域与癫痫发作的关系。就像拼图一样,把不同影像检查提供的“碎片”拼接起来,才能还原出癫痫病灶的真实面貌。此外,放射科医生还会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发作特点、脑电图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最终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诊断报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放射科在癫痫的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各种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和功能成像技术,我们能够透过影像“洞察”大脑异常放电的蛛丝马迹,为癫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指明方向。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大家对放射科在癫痫诊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更多人关注癫痫患者,为他们的康复提供支持和帮助。
(魏贵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