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精密运转的城市,那么红细胞就是穿梭在血管中的“小红车”,它们昼夜不停地运输氧气,为每个细胞提供能量。当“小红车”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时,城市就会陷入“缺氧危机”——这就是贫血。全球约有16亿人饱受贫血困扰,它像一位“隐形刺客”,悄然偷走人们的活力。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贫血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些“小红车”为何会集体“罢工”。
一、贫血家族大揭秘:不止是缺铁那么简单
提到贫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缺铁”,但贫血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病因复杂多样。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主要分为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红细胞DNA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病情严重。
-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疾病抑制红细胞生成。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破坏,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失血性贫血
-急性或慢性失血导致红细胞丢失,如外伤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月经过多等。
二、贫血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别忽视
贫血的症状轻重取决于贫血速度、程度和机体代偿能力。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贫血加重,身体会发出以下“求救信号”:
1.皮肤黏膜苍白:面色、睑结膜、甲床苍白是贫血的典型表现,但需注意,皮肤颜色还受种族、日晒等因素影响。
2.乏力、易疲劳:红细胞减少导致氧气运输不足,肌肉和器官“缺氧”,表现为乏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
3.心悸、气短:心脏为弥补缺氧会加快跳动,导致心悸;严重贫血时,即使静息状态也可能出现气短。
4.头晕、头痛:大脑对缺氧敏感,贫血可导致头晕、头痛,甚至晕厥。
5.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恶心、便秘等,可能与消化系统缺氧有关。
6.神经系统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7.其他症状:如月经紊乱、性欲减退、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
三、贫血的“幕后黑手”:这些原因你可能没想到
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缺铁,还有许多“幕后黑手”:
1.营养缺乏
-铁缺乏:素食者、孕妇、哺乳期女性、生长发育期儿童、胃肠道疾病患者等易缺铁。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长期素食、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某些药物(如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缺乏。
2.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风湿免疫病、肿瘤、感染等疾病可抑制红细胞生成,导致贫血。
3.遗传性疾病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地区。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缺陷导致溶血。
4.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导致贫血。
5.生活方式
-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性贫血。
-长期饮浓茶:茶叶中的鞣酸可影响铁吸收。
-经期失血过多:月经量过大或周期过长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四、贫血的诊断:抽丝剥茧找真相
贫血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病史询问:了解贫血症状、饮食习惯、月经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心率、呼吸频率,检查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贫血筛查的首选检查,可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评估骨髓造血功能。
-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用于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骨髓穿刺检查明确病因。
五、贫血的治疗:精准打击,恢复“小红车”运力
贫血的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同时改善症状:
1.对因治疗
-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同时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如消化道溃疡)。
-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术。
-再生障碍性贫血: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病性贫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补充铁剂或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2.对症治疗
-输血:严重贫血或贫血导致心肺功能不全时,需紧急输血。
-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
3.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豆类等。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如避免同时饮用浓茶、咖啡,饭后1小时内避免补钙剂。
-定期体检:尤其对于贫血高危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应定期筛查贫血。
六、预防贫血:守护“小红车”,从日常做起
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1.均衡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摄入,避免偏食、挑食。
2.特殊人群重点预防
-孕妇:孕期对铁的需求增加,应定期筛查贫血,必要时补充铁剂。
-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预防营养性贫血。
-老年人:定期筛查贫血,注意慢性病管理,避免药物导致的贫血。
3.避免危险因素:如避免长期饮浓茶、咖啡,避免过度节食,注意经期卫生,预防月经过多。
4.定期体检:尤其对于贫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早期发现贫血。
结语:让“小红车”重新奔跑
贫血看似“小毛病”,实则可能隐藏大隐患。通过了解贫血的病因、症状和防治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身体的“小红车”,让它们重新奔跑在生命的赛道上。记住,健康无小事,从关注每一滴血液开始,让我们共同抵御贫血的侵袭。
(祝鑫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