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警惕!卒中后抑郁可能悄悄来袭,这些信号需知晓

2025-02-15 09: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58岁的张阿姨在经历脑梗后,虽然身体机能在康复训练下有所恢复,但家人却发现她越来越不对劲:曾经开朗健谈的她,整天沉默寡言,对往日喜爱的广场舞和追剧也提不起兴趣,夜里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有一次偷偷说“活着没意思”。其实,张阿姨的这些表现,正是卒中后抑郁悄悄来袭的典型信号。据统计,约30%-50%的卒中患者在患病后1年内会出现抑郁症状,这种隐藏在身体病痛背后的心理危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更危险。

一、卒中后抑郁:藏在身体伤痛后的“隐形杀手”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当大脑因血管破裂或堵塞受损时,患者往往会面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身体上的痛苦。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身体创伤的同时,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也会遭到破坏。大脑中的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如同传递快乐的“信使”,而卒中导致这些“信使”分泌紊乱,直接影响了情绪调节功能。同时,身份角色的转变、社会功能的丧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双重打击下,抑郁悄然而至。

与普通抑郁不同,卒中后抑郁的症状更为复杂隐蔽。在情绪方面,患者可能会持续情绪低落,整日愁眉苦脸,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曾经热衷的爱好和活动变得索然无味;认知上,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原本熟悉的事情也会变得陌生困难;身体症状同样不容忽视,除了常见的失眠、早醒,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情况。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会产生轻生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二、别让抑郁拖慢康复脚步:卒中后抑郁的危害
卒中后抑郁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着患者的康复进程。研究表明,伴有抑郁的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速度比普通患者慢30%以上。当患者陷入消极情绪,会对康复训练产生抵触心理,缺乏主动锻炼的动力,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加剧。此外,抑郁还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使他们难以理解康复训练的要求和方法,进一步阻碍康复效果。

抑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长期的负面情绪会让患者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紧张,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加深。同时,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痛苦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整日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卒中后抑郁还会增加二次卒中的风险,抑郁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和炎症反应,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让患者再次面临生命危险。

三、如何识破抑郁“伪装”:科学诊断与干预
识别卒中后抑郁,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注。如果发现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就要警惕抑郁的可能。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一旦确诊卒中后抑郁,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药物,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能有效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抑郁症状。心理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接纳与承诺疗法引导患者接纳自身情绪,积极面对生活。物理治疗中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神经,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家人是最好的“良药”:日常照护与预防
在卒中后抑郁的防治过程中,家人的支持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和陪伴,主动倾听他们的烦恼和担忧,避免指责和抱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哪怕只是在小区里散散步、和邻居聊聊天,都能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同时,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对于卒中高危人群来说,预防卒中后抑郁也刻不容缓。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卒中发生风险。一旦发生卒中,在关注身体康复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状态的调节,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卒中后抑郁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识别,科学干预,就能够帮助患者走出情绪的阴霾。记住,每一个微笑的鼓励,每一次耐心的陪伴,都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的温暖光芒。让我们共同关注卒中后抑郁,为患者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

(臧江波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中医院 脑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