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降压药不是"智商税":破解高血压治疗的5大谣言

2023-06-12 09: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全球超10亿人受其困扰,但公众对治疗的认知误区却层出不穷。从"降压药伤肝肾"到"输液能根治高血压",这些谣言不仅延误治疗,更让患者陷入健康危机。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研究,逐一击破五大常见谣言,揭示科学控压真相。

谣言一:降压药会"伤肝伤肾",是药三分毒?

真相:高血压才是肝肾损伤的元凶

降压药确实存在副作用风险,但需理性看待。例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可能引发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双下肢无力;"普利"类药物可能引发干咳,但停药后症状可消失。然而,这些副作用发生率仅1%-5%,且多数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控制。

临床数据显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伤风险远高于药物副作用。北京安贞医院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53%,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1%。例如,一位73岁患者因未规范用药导致肾衰竭,而另一位患者通过"地平+沙坦"联合用药,不仅血压稳定,肾功能指标也持续正常。

谣言二: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脑梗?

真相:输液降压仅限危象急救

2021年案例显示,一位69岁患者因每年冬季输液"护血管",结果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医学共识明确:常规高血压无需输液,仅在高血压危象(如血压≥180/120mmHg)时,才需静脉注射硝普钠等药物急救。输液降压效果仅维持数小时,且可能引发静脉炎、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真正护血管的方式是"生活方式+药物"双管齐下。一位55岁患者通过每日监测血压、低盐饮食、每周3次快走,配合"沙坦+地平"复方制剂,成功将血压从160/100mmHg降至120/80mmHg,颈动脉斑块缩小30%。

谣言三:保健品/食物能替代降压药?

真相:洋葱木耳治不了高血压

2024年多起案例显示,患者服用含违规添加降压成分的保健品后,出现血压骤降、头晕休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发现,部分"降压茶"中检出氨氯地平成分,超标量达治疗剂量的5倍。

科学证实,芹菜汁、红酒等食物降压效果微乎其微。例如,需饮用30公斤芹菜汁才能达到一片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相比之下,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集采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片,日均费用仅0.3元,且疗效稳定。

谣言四:血压正常就能停药?

真相:停药后血压反弹更危险

2023年追踪数据显示,停药1年后,82%的患者血压反弹至原水平,脑卒中风险增加3倍。一位44岁患者因停药导致心脏扩大,发展为慢性心衰,5年死亡率高达50%。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作用时间约24小时,停药后血压会迅速回升。正确做法是:若血压长期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如将每日1片改为半片(缓释片、控释片不可掰开)。

谣言五:降压药会"耐药",需定期更换?

真相:血压波动多因生活方式改变

2022年研究显示,90%的血压波动由饮食、情绪、天气等因素引发。例如,冬季血压平均升高5-10mmHg,需增加药物剂量或联用利尿剂。一位51岁患者因长期熬夜导致血压飙升,调整作息后,原降压方案即可维持正常。

降压药不存在"耐药性",但需定期监测靶器官损伤。建议每半年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心电图,若出现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等,需及时调整用药。

科学控压的三大核心原则

1.精准用药:优先选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集采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首选"普利"或"沙坦"类药物;心率快者,可联用"洛尔"类药物。

2.生活方式干预:每日盐摄入量<5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BMI控制在18.5-23.9。

3.动态监测:家庭自测血压应早晚各1次,记录6天平均值。若晨起血压≥135/85mmHg,需调整服药时间或联用长效药物。

高血压治疗需摒弃"速效"幻想,建立"终身管理"意识。正如一位坚持科学控压10年的患者所说:"降压药不是负担,而是生命的保护伞。"面对谣言,请记住:疾病治疗需专业指导,健康决策应基于科学证据。

(梁多 郑州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三(高血压)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