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突然长出一块像 “小肉” 的东西,还慢慢往黑眼珠方向生长,这种看似诡异的现象,其实是眼科常见病 —— 翼状胬肉在作祟。当翼状胬肉 “爬” 上角膜,不少患者陷入纠结:要不要做手术?什么时候做最合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翼状胬肉的神秘面纱,帮你找到最佳手术时机。
一、认识翼状胬肉:眼睛里的 “不速之客”
翼状胬肉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而得名。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暴露于紫外线、风沙、烟尘等环境中,是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在我国南方地区以及户外工作者中,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明显更高。此外,眼部慢性炎症、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从病理角度看,翼状胬肉初期表现为结膜组织的增生肥厚,随着病情发展,纤维血管组织会逐渐向角膜侵入。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异物感、眼红、流泪等症状。当胬肉侵犯到角膜瞳孔区时,还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视物模糊、散光等问题。
二、翼状胬肉 “爬” 上角膜的不同阶段
翼状胬肉 “爬” 上角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静止期
在静止期,翼状胬肉生长缓慢,甚至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胬肉头部平坦,体部菲薄,血管较少。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眼部不适,对视力基本没有影响。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部干涩,佩戴墨镜减少紫外线刺激等。
(二)进展期
进入进展期,翼状胬肉生长速度加快,胬肉头部隆起,体部肥厚,血管扩张充血明显。患者眼部异物感、眼红等症状加剧,并且随着胬肉向角膜中央的不断侵入,视力开始受到影响,出现视物模糊、散光度数增加等情况。
(三)成熟期
当翼状胬肉发展到成熟期,已经严重侵犯角膜瞳孔区,对视力造成极大损害。此时,患者视力明显下降,可能伴有严重的散光,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由于胬肉组织的牵拉,还可能导致眼睑闭合不全、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
三、手术时机的选择:权衡利弊,科学决策
翼状胬肉一旦 “爬” 上角膜,手术治疗就成为重要的干预手段,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立即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眼部异物感、眼红、流泪等症状轻微,且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即使翼状胬肉已经 “爬” 上角膜,也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采取保守治疗措施。但如果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频繁出现眼部疼痛、畏光,甚至无法正常睁眼,那么应考虑及时手术。
(二)对视力的影响
视力是判断手术时机的关键指标。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瞳孔区,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矫正视力低于 0.5,或者散光度数超过 100 度且影响视觉质量时,手术治疗就刻不容缓。因为此时胬肉已经对视觉功能造成实质性损害,若不及时手术,视力可能进一步恶化。
(三)胬肉生长速度
如果翼状胬肉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如几个月内明显向角膜中央推进,这表明病情处于快速进展期,即使目前对视力影响较小,也建议尽早手术。因为快速生长的胬肉更容易引起并发症,且手术难度会随着胬肉的增大而增加。
(四)患者自身情况
对于从事对视力要求较高职业的患者,如驾驶员、精细工作者等,即使翼状胬肉对视力的影响尚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年轻患者由于胬肉复发率相对较高,手术决策应更加谨慎;而老年患者若身体条件允许,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四、翼状胬肉手术:技术与预后
目前,翼状胬肉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胬肉切除术、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术、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等。其中,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球结膜移植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
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使用眼药水,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一般来说,术后一周左右眼部伤口初步愈合,视力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 1 - 3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翼状胬肉有一定的复发率,尤其是在术后不注意眼部护理、长期暴露于不良环境中的情况下。因此,术后定期复查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翼状胬肉 “爬” 上角膜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了解其发展规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防护,减少紫外线等不良因素的刺激,降低翼状胬肉的发病风险。
(李晶 河南省省立眼科医院 眼科三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