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眼睛干涩刺痛,干眼症引发的角膜损伤如何防治?

2024-09-02 19: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睁眼时像被砂纸摩擦,看手机屏幕十分钟就酸涩流泪,甚至在灯光下感到刺痛 —— 这些令人困扰的症状,可能预示着干眼症已对角膜造成损伤。作为人体最薄的透明组织,角膜仅有 0.5 毫米厚,却承担着眼球 70% 的屈光能力。当干眼症引发角膜损伤,不仅会带来强烈不适感,还可能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要有效防治这种眼部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

干眼症如何 “蚕食” 角膜?
干眼症并非简单的 “缺水”,而是泪液质量与数量失衡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常情况下,泪液由水、油脂和黏蛋白组成,形成 “三明治” 结构覆盖角膜表面。水层负责湿润,油脂层防止蒸发,黏蛋白层则确保泪液均匀分布。当泪腺功能衰退、睑板腺堵塞或泪液成分异常,这层保护屏障就会瓦解。

随着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细胞暴露在空气中,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被氧化破坏,细胞间连接变得脆弱。患者初期会感到眼睛干涩、异物感,此时若不及时干预,角膜上皮细胞开始脱落,神经末梢暴露,引发刺痛、畏光等症状。长期慢性炎症还会激活免疫细胞,释放蛋白酶侵蚀角膜基质层,严重时甚至形成角膜溃疡,威胁视力。

生活中的隐形 “杀手”
现代生活方式正在加速干眼症发展。每天超 8 小时的屏幕使用,会使眨眼频率从每分钟 15-20 次骤降至 5-7 次,导致泪液蒸发过快;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会阻碍角膜呼吸,引发慢性缺氧;空调房、暖气环境加剧泪液蒸发,而熬夜、精神压力大则干扰自主神经对泪腺的调控。此外,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部分药物副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防治结合,守护角膜健康
1. 日常护眼:构建第一道防线
保持正确的用眼习惯是基础。遵循 “20-20-20” 原则:每用眼 20 分钟,远眺 20 英尺(约 6 米)外物体 20 秒;调整屏幕高度至视线下方 15°,减少眼球暴露面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 40%-60%,缓解泪液蒸发。饮食上,增加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以及维生素 A、C、E 含量高的果蔬摄入,帮助维持泪腺正常功能。

2. 科学干预:专业手段精准修复
若已出现角膜损伤,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检测等明确诊断,轻度患者可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补充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中度患者可能需要佩戴湿房镜,通过密封环境减少泪液蒸发;严重角膜损伤者则可能需使用环孢素滴眼液抑制炎症,甚至进行羊膜移植手术修复角膜。

3. 中医调理:传统智慧的新应用
中医将干眼症归为 “白涩症”,认为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有关。可通过按摩睛明、四白等穴位促进眼周血液循环;饮用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耳穴压豆刺激神门、肝、眼等反射区调节机体平衡。针灸疗法也能改善泪腺分泌功能,缓解眼部不适。

4. 长期管理:预防复发是关键
角膜损伤修复后,仍需长期维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避免滥用眼药水,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产品;隐形眼镜佩戴者需严格遵循护理规范,优先选择高透氧材质产品;对于因全身性疾病引发的干眼症,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眼睛发出干涩刺痛的警报,实则是角膜在求救。防治干眼症引发的角膜损伤,需要我们从生活细节入手,建立科学的护眼习惯,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通过预防、治疗、维护的综合管理,我们不仅能缓解眼部不适,更能守护珍贵的视力,让眼睛重新焕发光彩。

 

(李晶 河南省省立眼科医院 眼科三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