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总吃不饱?可能是哺乳姿势没对!

2025-04-10 15: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许多新手妈妈在哺乳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困惑:明明频繁喂奶,宝宝却总表现出饥饿感,甚至体重增长缓慢。这种情况可能与哺乳姿势密切相关。错误的哺乳姿势不仅会降低哺乳效率,还可能引发乳头疼痛、乳汁淤积等问题。

一、正确哺乳姿势

宝宝的头、颈、身体需呈一条直线,鼻尖对准乳头,下颌紧贴乳房。若宝宝身体扭转或头部后仰,可能导致含接浅表,无法充分吸吮乳汁。

正确的含接应包含大部分乳晕(乳头周围深色区域),而非仅乳头部分。浅含接会刺激乳头却无法有效排出乳汁,导致宝宝吸吮费力却摄入不足。

妈妈需通过枕头、哺乳枕等工具支撑手臂、腰部和宝宝身体,避免因肌肉紧张影响哺乳动作。身体放松是维持哺乳持久性的关键。

二、常见错误姿势及影响分析

1.“躺平式”哺乳

宝宝平躺在床上,妈妈身体后仰喂奶。这种姿势易导致宝宝头部后仰,含接浅表,同时妈妈需持续用力托住乳房,易引发手臂酸痛和乳汁淤积。

2.“单侧依赖”抱姿

长期固定用同一侧手臂抱宝宝哺乳,可能导致两侧乳房哺乳效率差异。被过度依赖的一侧乳房易因频繁吸吮出现乳汁分泌失衡,另一侧则可能因排空不足减少产奶量。

3.“急促上拉”调整

当宝宝含接不稳时,部分妈妈会快速将乳头从宝宝口中拉出调整。这种动作可能损伤乳头表皮,同时引发宝宝抗拒反应,增加后续哺乳难度。

三、科学调整哺乳姿势

1.从“摇篮式”到“交叉式”的渐进调整

摇篮式:将宝宝横抱于手臂弯,头部枕在肘窝,身体紧贴妈妈侧腰。适用于日间清醒状态哺乳。

交叉式:用对侧手臂抱宝宝(如用右手抱左侧乳房哺乳),利用手臂自然弯曲角度调整宝宝头部位置,适合需要额外支撑的新生儿。

2.“三步确认法”检验含接质量

第一步:观察宝宝嘴唇是否外翻呈“鱼唇状”;

第二步:倾听规律吞咽声(通常每吸吮1-2次后出现一次吞咽);

第三步:检查妈妈乳头是否呈现均匀受压的“唇膏状”变形(而非单侧压痕)。

3.利用工具优化支撑系统

使用U型哺乳枕减轻手臂压力,保持宝宝身体稳定;

哺乳时在脚下放置矮凳,帮助妈妈保持骨盆前倾的开放姿势;

夜间哺乳可侧卧进行,但需确保宝宝口鼻无遮挡,妈妈意识清醒。

四、容易被忽视的哺乳效率影响因素

1.乳房肿胀期的应对

产后3-5天可能出现的生理性涨奶会导致乳房变硬,影响宝宝含接。此时可通过反向按压软化乳晕区域,或哺乳前用温热毛巾湿敷促进乳汁流动。

2.宝宝口腔结构的个体差异

舌系带过短、高腭弓等生理特征可能影响吸吮效率。若发现宝宝频繁咬合乳头、哺乳后仍有觅食反射,建议咨询儿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口腔功能训练。

3.哺乳节奏的把控

单侧哺乳时间建议控制在15-20分钟,两侧交替进行。过度延长单侧哺乳时间可能导致乳头损伤,而频繁切换则可能影响乳汁有效排出。

五、建立高效哺乳的长期策略

1.观察哺乳后状态而非单纯时长

有效哺乳的标志包括:宝宝主动松开乳头、哺乳后安静满足2小时以上、每日尿布湿透6-8次且尿液清亮。

2.定期评估乳房排空度

哺乳后手挤少量乳汁观察流速:若呈滴落状而非喷射状,可能提示排空不足;若完全无乳汁流出,则需检查哺乳姿势或联系专业人员。

3.灵活调整哺乳环境

在熟悉、安静的空间哺乳有助于母婴放松。使用带扶手的椅子、脚凳等家具创造符合人体工学的哺乳角落,比强行在床上哺乳更可持续。

哺乳是母婴共同学习的过程,姿势调整需要耐心实践。当遇到持续哺乳困难时,及时寻求母乳喂养指导师或产科医生的帮助,比独自焦虑更能解决问题。

(付鸣晨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产科门诊)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