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体检时看到“肾结石”三个字,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平时没觉得疼啊?”其实,肾结石就像潜伏在体内的“小石子”,早期可能毫无存在感,一旦发作却能让人痛不欲生。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肾结石的蛛丝马迹,教你如何抓住早期信号,把伤害降到最低。
一、这些疼痛信号,可能是肾结石在敲门
1.突如其来的“腰斩感”
肾结石最典型的表现是腰部或侧腹部的剧烈疼痛,医学上称为“肾绞痛”。这种痛感常被描述为“像有把刀在腰间绞动”,或“感觉肾脏被紧紧抓住”。疼痛可能突然发作,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严重时甚至会让人无法站立,伴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2.疼痛会“跑”
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能从腰部向下辐射至腹部、腹股沟,甚至蔓延到生殖器区域。这种“转移性疼痛”是结石在尿路中移动的信号——当结石从肾脏掉入输尿管时,会像塞子一样堵住管道,引发剧烈痉挛。
3.运动后疼痛加重
跑步、跳跃等剧烈运动可能让结石位置发生改变,突然加重疼痛。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运动后腰部隐隐作痛,甚至需要蜷缩身体才能缓解,就要警惕了。
二、血尿——身体亮起的“红灯”
1.肉眼可见的“洗肉水”
当结石划伤尿路黏膜时,血液可能混入尿液,导致尿色变红。这种血尿可能呈现淡粉色、鲜红色,甚至像“洗肉水”一样浑浊。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血尿都能用肉眼看到——约50%的肾结石患者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发现尿中带血。
2.血尿的“间歇性”特点
结石引起的血尿常呈“一阵一阵”的特点:可能今天尿色正常,明天又突然变红。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误以为“好了”,实则危险仍在。
三、容易被忽视的排尿异常
1.排尿突然“卡顿”
当结石堵在尿道口时,男性可能出现排尿中断、尿流变细,甚至需要改变体位才能继续排尿。女性由于尿道较短,这种表现可能不明显,但可能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
2.尿完还想尿的“强迫感”
结石刺激膀胱时,会让人产生“尿不尽”的错觉,明明刚上完厕所,却总觉得还有尿意。这种症状容易与尿路感染混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四、消化道症状——被忽略的“报警器”
1.莫名其妙的恶心呕吐
当结石引发剧烈疼痛时,身体会进入“应激状态”,刺激胃肠道反应。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吃坏肚子,实则可能是肾结石在作祟。
2.腹胀如鼓的“假象”
结石导致的尿路梗阻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这种表现尤其在老年人中容易被忽视,常被当作“消化不良”处理。
五、早期诊断的“三板斧”
1.尿常规——最基础的“排雷”
一杯尿液可能藏着大秘密:显微镜下若发现红细胞超标,提示尿路存在出血;白细胞增多则可能提示感染。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尿常规也能捕捉到结石的“蛛丝马迹”。
2.B超——无创的“照妖镜”
B超是筛查肾结石的首选工具,不仅能发现直径2毫米以上的结石,还能观察肾脏积水情况。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无辐射,孕妇、儿童都能安全使用。
3.CT——精准的“定位仪”
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CT扫描能“火眼金睛”般定位结石位置、大小,甚至判断结石成分(如钙盐型、尿酸型)。不过,CT有一定辐射,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六、这些人群要格外留心
1.“水喝得少”的人
每天饮水不足1500毫升,尿液浓缩,矿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出租车司机、程序员等久坐人群尤其要注意。
2.“口味重”的人
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促进结石形成。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火锅汤底都是“隐形盐分大户”。
3.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得过肾结石,你的患病风险可能比普通人高3倍。这类人群建议从30岁起定期筛查。
七、预防结石的“黄金法则”
1.喝水有讲究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养成定时饮水习惯。晨起、睡前、运动后都要补充水分。柠檬水、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但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2.饮食要“量体裁衣”
草酸钙结石患者需少吃菠菜、巧克力、浓茶;尿酸结石患者应远离动物内脏、海鲜;感染性结石患者则要控制磷酸盐摄入。
3.定期体检不可少
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常规和B超筛查。高危人群可每半年检查一次。
肾结石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当你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就能把结石的危害降到最低。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从今天开始,给肾脏多一点关爱,让健康“石”不再来!
(邵静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