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冠脉介入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是两个重要且不断发展的分支,它们为众多心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简单来说,是借助心导管技术来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以此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手段。
冠心病作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乃至年轻人的健康与生命,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77年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此后PTCA技术迅速在欧洲、美洲等地推广,适应症也不断扩大。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更早,1844年Bernard将导管插入动物心脏,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发展的先河,后续又有诸多相关技术发展,为PCI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今,心脏支架作为PCI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材料有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等。
结构性心脏病则有着独特的概念与发展脉络。从起源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和医学认知的深化,其定义和范畴逐渐清晰。结构性心脏病涵盖了多种心脏结构的异常病变,像先天性心脏病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介入治疗手段已基本成熟。比如可吸收封堵器在治疗这类疾病中的应用,不仅关注当下的疗效,还对其安全性以及长期随访情况加以重视,同时也在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等复杂情况的治疗方法。
这两种介入治疗方式虽然针对的病症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医学在微创、精准治疗方向上的追求。冠脉介入专注于解决冠状动脉的问题,通过扩张血管、放置支架等操作,让心脏的供血得以恢复和改善,缓解患者心绞痛等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风险。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则是针对心脏结构上的缺陷进行矫正或修复,无论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出现的结构异常,都旨在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它们的发展也并非各自独立,随着医学技术的整体进步,二者在理念、技术等方面相互借鉴、协同发展。例如一些影像学技术、导管操作技巧等在两类介入治疗中都有应用和创新。同时,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和共享。
在未来,冠脉介入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还将继续发展。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会不断探索更优质的材料、更精细的操作方法,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且,随着对疾病机制更深入的了解,有望进一步扩大治疗的适应症范围,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些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重获心脏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刘刚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