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患者气道对各类刺激过度敏感,容易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虽然哮喘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护理,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情稳定,减少急性发作风险,维持正常生活。
一、正确认识哮喘
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而非单纯的气道痉挛。许多患者误以为“不喘就没事”,实际上即使没有明显症状,气道炎症仍可能持续存在。这种隐匿性炎症会逐步损伤气道结构,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因此,护理的第一步是建立长期管理意识,将哮喘视为需要终身关注的健康问题,而非临时发作的疾病。
需警惕的认知误区包括:过度依赖急救药物而忽视长期控制治疗、认为症状缓解即可停药、将运动诱发哮喘等同于“不能运动”等。科学护理要求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定期复诊评估病情,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和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二、日常管理
1.规范用药
哮喘治疗药物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性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需每日规律使用,旨在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解药物(如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舒张气道。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掌握正确的吸入装置使用技巧至关重要,错误的操作方式可能导致药物沉积在口腔而非肺部,显著降低疗效。
2.监测与记录
建议使用峰流速仪定期监测肺功能,记录每日晨间和晚间的呼气峰流速值。当数值低于个人最佳值的80%时,提示气道功能受损,需及时调整用药或就医。同时建立哮喘日记,记录症状变化、用药情况、环境暴露因素(如接触花粉、冷空气等),有助于发现个体化诱因和病情波动规律。
3.环境控制
避免已知过敏原是基础护理措施。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更换空调滤网,使用防螨床品,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以抑制尘螨和霉菌滋生。室外活动时关注空气质量预警,雾霾天减少外出,花粉季节佩戴口罩。吸烟环境对哮喘患者危害极大,需严格避免被动吸烟。
三、急性发作应对
急性发作时,气道痉挛和炎症加剧可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应随身携带缓解药物,并掌握“四步法”应急处理:
立即脱离过敏环境,保持坐位或半卧位,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使用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吸入剂,每隔20分钟可重复1次,共3次;
若症状无缓解或出现说话困难、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用药情况,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管理
虽然没有严格禁忌,但部分食物可能诱发症状。建议记录饮食日记,观察是否与特定食物(如奶制品、海鲜、坚果)相关。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可能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避免过冷或过烫饮食,减少胃食管反流刺激。
2.运动康复
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选择适宜项目。游泳(水温适宜时)、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较安全,避免在寒冷干燥环境或花粉浓度高峰期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缓解药物。
3.睡眠与压力管理
睡眠不足和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哮喘。保持规律作息,卧室避免摆放毛绒玩具、开窗通风时使用纱窗防虫。学习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支持。
哮喘管理不是与疾病的对抗,而是与身体的和解——理解它的语言,建立平衡的相处之道,才能让呼吸重新成为生命的自在节奏。
(冯俊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感染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