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家庭氧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而言,科学规范的居家护理是维持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氧疗并非简单的“吸氧”行为,而是一套涉及设备使用、环境管理、病情监测的综合护理体系。
一、氧疗设备的选择与准备
目前家庭常用的供氧设备主要有两种:医用制氧机和氧气瓶。制氧机通过分子筛技术从空气中提取高浓度氧气,适合长期稳定使用,但需定期更换滤芯并保持设备通风。氧气瓶储存压缩氧气,便携性较好,但需注意钢瓶检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破损的气瓶。
无论选择哪种设备,都应配备完整的辅助装置:湿化瓶可防止干燥氧气刺激呼吸道,需每日更换灭菌注射用水;输氧管建议选择一次性使用产品,若重复使用需用医用酒精浸泡消毒;鼻导管或面罩应根据患者耐受度选择,面罩密闭性更好但可能引发憋闷感,鼻导管更舒适但氧浓度相对较低。
二、日常氧疗操作规范
氧流量调节原则
严格遵循医嘱设定氧流量,切勿自行调高或降低。长期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可改善慢性缺氧,突然提高流量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更换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再调节设备,避免气体冲击损伤呼吸道。
湿化系统维护
每日检查湿化瓶水量,保持水位在刻度线范围内。冬季可适当提高室温防止冷凝水过多,夏季需注意瓶内清洁,避免滋生细菌。若发现湿化水浑浊或有絮状物,应立即更换并消毒瓶体。
用氧安全要点
氧气支持燃烧,使用环境应远离明火、热源和静电物品。禁止在吸氧时使用电热毯、艾灸等发热器具,吸烟者必须完全戒断。设备放置处保持通风。
三、病情监测与记录
患者家属应掌握基础监测技能:观察口唇、甲床颜色是否转为红润,记录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正常12-20次/分钟),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时注意数值变化。建议制作简易记录表,标注每日吸氧时长、氧流量设置及患者主观感受(如胸闷缓解程度)。
需警惕病情恶化征兆:若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辅助呼吸肌用力、夜间憋醒次数增多,或意识状态改变(如嗜睡、烦躁),应及时就医。这些可能是氧疗效果不足或并发症的信号。
四、设备清洁与维护
日常清洁流程
每日用75%医用酒精擦拭设备外壳、湿化瓶接口和输氧管连接处。鼻导管每周更换,若被分泌物污染需立即更换。面罩使用后应取下硅胶垫单独清洗,避免残留皮屑引发过敏。
定期专业维护
制氧机每3-6个月由专业人员检测输出氧浓度,清洗或更换空气滤网。氧气瓶需定期进行压力测试,运输时避免剧烈震动,存放环境保持干燥防锈。
并发症预防
长期吸氧者需定期进行鼻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前庭,预防鼻黏膜干燥出血。面罩使用者应注意面部皮肤保护,每2小时取下面罩休息10分钟,避免压疮形成。
五、心理支持与生活调整
氧疗设备可能影响患者社交活动,家属应协助建立规律作息,在保证治疗时间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兴趣活动。
居家氧疗是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形成紧密协作。科学规范的操作既能发挥氧疗的救治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风险。氧疗设备不是生命枷锁,而是延续健康生活的桥梁,合理使用能让呼吸衰竭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活尊严。
(冯俊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感染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