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子宫腺肌病不可怕!这些科学防治方法请收好

2024-11-06 1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认识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跑错地方”的故事

    子宫就像一座温暖的“房子”,内层的子宫内膜本应乖乖待在宫腔里,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生长、脱落。但总有一些“调皮”的内膜细胞,偷偷“溜”到子宫肌肉层里扎根生长,就像野草在城墙里疯狂蔓延,导致子宫不断变大、变硬,还会引发一系列不适——这就是子宫腺肌病。

   别慌!它是一种良性疾病,虽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但绝非“绝症”。据统计,约10%~15%的育龄期女性受其困扰,尤其是30~50岁的经产妇更常见。只要科学应对,完全可以有效控制。

二、这些信号要警惕:身体在“报警”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1.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这是最典型的表现。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经期腹痛,逐渐发展为月经前一周就开始隐隐作痛,经期时痛到需要吃止痛药,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和睡眠。疼痛部位多在下腹正中,呈持续性坠痛或痉挛性疼痛。

   2. 月经量异常增多:经期出血量明显超过80毫升(大概需要每1~2小时更换一次卫生巾,且伴有大量血块),长期可能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 子宫增大与压迫感:子宫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变大,可能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压迫直肠引发便秘或坠胀感。

   4. 不孕或流产风险增加:部分患者会因子宫环境改变而难以受孕,或怀孕后容易出现流产、早产。

三、为什么会得子宫腺肌病?这些因素要注意

   虽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推波助澜”:

  • 宫腔操作史: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剖宫产等手术,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让内膜细胞有机会“逃”到肌层。

   • 激素水平紊乱: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生长的“肥料”,体内雌激素过高(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肥胖等)可能刺激异位内膜生长。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本人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 其他因素:早婚早育、生育次数少、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与发病相关。

四、确诊不难:科学检查帮你辨明

   如果怀疑患病,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明确诊断:

   1. 妇科检查:触摸子宫是否增大、质地是否变硬,有无压痛。

 

    2. 超声检查(B超):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可观察子宫大小、肌层回声是否均匀,有无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灶。

    3. MRI(磁共振成像):对病灶定位和范围判断更精准,尤其适合复杂病例或需与子宫肌瘤鉴别时。

    4. 宫腔镜或腹腔镜:必要时通过微创手术直接观察宫腔或盆腔情况,并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五、治疗方案因人而异:不必“一刀切”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需根据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生育需求等“量身定制”,并非只有切除子宫一条路!

  (一)症状较轻或有生育需求者:优先保守治疗

    1. 对症止痛:痛经不严重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饭后服用,避免伤胃)。

    2. 药物调节月经:

    ◦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雌激素分泌,缓解痛经和经量增多,适合轻中度症状且无用药禁忌的女性。

    ◦ 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缩小病灶。

    ◦ GnRH-a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通过“降调节”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短期控制严重症状,但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一般使用不超过6个月。

    3. 放置曼月乐环: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器,可局部释放孕激素,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适合无生育需求且希望长期避孕的女性。

   (二)症状严重或无生育需求者:手术选择多样化

    1. 病灶剔除术:适用于局限性病灶(类似子宫肌瘤),保留子宫,适合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但术后有一定复发概率。

    2. 子宫切除术:对症状极重、无生育需求的中老年女性,可彻底解决问题。目前多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3. 新兴治疗方式:

   ◦ 介入治疗:通过栓塞子宫动脉阻断病灶血供,使其萎缩,适合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 海扶刀(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聚焦产生热量,“烧死”异位病灶,无创且保留子宫,部分医院已开展。

六、科学预防:从生活细节做起

   虽然无法完全杜绝发病,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1. 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做好避孕,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时注意保护切口,避免内膜种植。

   2. 关注经期卫生: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性生活,防止经血逆流引发内膜异位。

   3. 控制雌激素摄入:少吃含雌激素的补品(如蜂王浆、雪蛤),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升高雌激素水平)。

   4. 管理情绪与压力: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影响内分泌,建议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调节心态。

   5. 定期妇科体检:每年至少一次妇科B超,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月经异常的女性,早发现早干预。

七、辟谣:这些误区别再信!

   • 误区1:得了腺肌病必须切子宫

   ✅ 错!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年轻、有生育需求者优先尝试药物或保宫手术,只有病情严重且无生育需求时才考虑切子宫。

   • 误区2:腺肌病无法治疗,只能忍着

   ✅ 错!从药物调理到手术干预,再到新兴疗法,多种手段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误区3:绝经后就没事了

   ✅ 部分患者绝经后症状会减轻,但仍需定期复查,极少数情况下病灶可能发生恶变(概率极低,不必过度恐慌)。

   子宫腺肌病虽然可能带来长期困扰,但它就像一场“慢性病”,只要正确认识、积极管理,完全可以与它“和平共处”。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正受此困扰,记得及时就医,避免盲目用药或拖延。记住:你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保持乐观心态,科学防治,愿每位女性都能远离病痛,享受自在人生!

 

(李媛媛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妇科 住院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