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眩晕如同一个突如其来的小恶魔,搅得人天翻地覆。它看似只是简单的头晕目眩,实则暗藏玄机,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重要的健康警示信号。
眩晕,通俗来讲,就是一种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摆动的错觉。当你突然感觉脑袋昏沉,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面,那便是眩晕来袭。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像是坐在高速旋转的木马上,周围的景物飞速掠过;有时又似踩在棉花堆里,身体轻飘飘且摇摇欲坠。
从医学角度看,眩晕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元凶”。内耳问题堪称是眩晕的“常驻军团”。我们的内耳有着精巧的结构,犹如一个微观的平衡仪。其中,耳石症是常见惹祸者,它就像调皮的小石子脱离原本位置,滚落到半规管里,干扰了内耳正常的平衡感应,引发一阵剧烈眩晕,尤其在头部变动位置时,那份天旋地转感会让患者瞬间抓牢身边物体,以防摔倒。梅尼埃病也不逊色,它就像一个内耳的“蓄水池”,由于内耳淋巴液代谢紊乱,膜迷路积水膨胀,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不仅带来眩晕,还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仿佛耳朵里被塞进了嘈杂的电流声,听不清外界清晰话语,世界变得模糊又吵闹。
颈椎疾病同样能伸出“眩晕黑手”。如今,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的人群日益庞大,颈椎承受着巨大压力。变形的颈椎可能挤压到椎动脉,恰似用手捏住水管,阻碍了血液顺畅流向大脑这个“指挥中心”。脑部供血不足,眩晕便随之而来,还可能伴随颈部疼痛、僵硬,像戴着沉重的枷锁,转头都困难。
神经系统疾病更是不容忽视的“幕后推手”。脑部的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丧失,血流减缓、瘀滞,局部脑组织得不到充足滋养,神经功能受影响,眩晕悄然而至,还可能预警着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风险。而一些脑部肿瘤,像个隐匿的“坏家伙”,悄悄长大过程中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扰乱正常神经传导与血液循环,引发顽固眩晕,伴随头痛、呕吐,此时身体已在大声呼救。
当我们遭遇眩晕,切莫掉以轻心。偶尔轻微眩晕,或许是疲惫、低血糖作祟,适当休息、补充能量便能缓解。但若频繁发作、症状严重,就是身体在敲响警钟。日常预防至关重要,规律作息,让身体机能有序运转,避免熬夜打乱生物钟;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为内耳、血管等提供充足养分;适度运动,强健体魄同时提升身体平衡调节能力,像慢跑、瑜伽都是不错之选。
面对眩晕,精准诊断是关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从首次发作情景、频率、伴随症状等蛛丝马迹中排查原因。配合耳部检查、颈椎影像、脑血管筛查等手段,如同侦探抽丝剥茧,锁定“罪魁祸首”。治疗则因人而异,耳石症可通过手法复位,让耳石乖乖归位;梅尼埃病需调节内耳淋巴代谢、控制症状;颈椎问题要结合理疗、药物甚至手术松解压迫;神经系统疾病更要争分夺秒,针对性用药或手术干预。
总之,眩晕不是小毛病,是身体失衡亮起的红灯。读懂这些警示信号,及时就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方能拨开眩晕迷雾,重回安稳清晰的生活轨迹,让身体重新找回平衡的和谐乐章。
(马瑞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病四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