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这一常见于婴幼儿的急腹症,因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常常让家长们措手不及。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超声下的“靶环征”作为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为医生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孩子们抢回了宝贵的救命时间。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特别是“靶环征”的识别及其临床意义。
一、小儿肠套叠概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邻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急性肠梗阻。在婴幼儿中,肠套叠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血便(果酱样便)和腹部肿块,但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疼痛,因此家长的及时发现和就医至关重要。
二、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的医学影像技术,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清晰显示肠管的解剖结构,还能动态观察肠管的蠕动情况,为医生提供直观、准确的诊断信息。
超声下的“靶环征”
“靶环征”是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标志性表现。在超声图像上,套叠的肠管呈现为同心圆状结构,外层为肠壁的外膜和肌层,内层为肠腔内的液体和套入的肠系膜,两者之间形成一个低回声环(外层)和高回声中心(内层),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靶环”。这一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可以迅速确诊肠套叠。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患者准备:婴幼儿通常难以配合检查,因此检查前应尽量安抚患儿,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
探头选择与位置:选择高频线阵探头,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探头置于腹部,重点扫查右上腹和脐周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是肠套叠的好发部位。
动态观察:除了静态观察“靶环征”外,还应动态观察肠管的蠕动情况,以及套叠肠管是否有血流信号,以评估其活力。
鉴别诊断:虽然“靶环征”是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但还需与其他腹部疾病,如肠扭转、肠重复畸形等进行鉴别。
三、“靶环征”的临床意义
“靶环征”的识别不仅为小儿肠套叠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一旦超声确诊肠套叠,应尽快进行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它利用气压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而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靶环征”的识别为此提供了可能。
预后的评估
“靶环征”的超声表现还能帮助医生评估肠套叠的预后。如果套叠肠管在超声下显示血流信号良好,说明肠管活力尚可,复位成功的可能性大;反之,如果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提示肠管可能发生坏死,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四、结语
小儿肠套叠虽然凶险,但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日益成熟,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靶环征”作为超声下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为医生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然而,家长们的及时发现和就医仍然是关键,因此,普及肠套叠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肠套叠的认识和警觉性,对于预防和减少肠套叠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卢利军 汤阴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