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性骨折,这一因长期应力或反复微小创伤导致的骨折,对于热爱运动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潜藏的威胁。它常见于长跑、篮球、网球等运动员以及军人中,因其初期症状不明显,常被比作拥有“隐身术”的骨折。然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够识破这一隐身术,确保及早发现与治疗。本文将深入探讨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为运动达人提供一份详尽的“防身指南”。
一、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骨皮质缺损、骨髓水肿、骨膜异常变化和骨折线。这些表现是医学影像技术识别应力性骨折的重要依据。
骨皮质缺损:骨皮质在应力作用下逐渐变薄,甚至出现缺损,这是应力性骨折早期的典型表现。
骨髓水肿:骨髓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充血、水肿,这一表现在MRI上尤为明显,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
骨膜异常变化:随着病程的延长,骨膜会出现增生反应,形成鸟嘴状、丘状或带状骨皮质增厚,这在CT和X线片上均可观察到。
骨折线: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线通常较细,且多呈横行或斜行,晚期可见骨折线周围有明显的骨痂形成。
二、区分急性骨折与应力性骨折
在影像学上,急性骨折与应力性骨折的主要区别在于骨髓水肿与骨折线的连接关系。应力性骨折的骨髓水肿与骨折线常不直接相连,而急性骨折的骨髓水肿与骨折线则通常相连。这一区别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应力性骨折的常见部位
应力性骨折好发于下肢,尤其是髌骨、胫骨和跟骨。不同运动项目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部位也有所不同。例如,长跑和蹦床运动员易发生髌骨应力性骨折,足球、篮球运动员则多见胫骨应力性骨折,而越野、军事训练等活动则容易导致跟骨应力性骨折。
四、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X线平片:
应力性骨折在症状出现后3-4周才能显示骨痂征象,因此X线平片在早期检出率较低。
早期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变薄,边缘模糊,呈“灰色骨皮质征”。
随着病程延长,中晚期可见骨折线及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
CT:
CT能更准确显示骨折线及骨内外膜增生,多伴周围软组织弥漫肿胀。
对于解剖结构复杂或形态不规则区域的应力骨折,CT具有独特优势。
晚期可见骨膜反应明显,长骨骨膜增生围绕骨干生长形成新的不完整的骨皮质轮廓,横断面CT扫描呈现“双皮质征”。
MRI:
MRI能显示骨髓水肿的范围,较X线平片和CT所见大。
骨痂生长表现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
骨折线呈长T1、短T2信号。
MRI对于早期诊断应力性骨折具有极高价值。
五、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应力性骨折的原则是减轻应力、促进愈合、恢复运动功能。具体措施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在休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节心情、合理配合药物治疗等。
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关键在于适当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合理规划运动方式和训练强度,注意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负重运动。同时,适时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也是预防应力性骨折的重要措施。
六、结语
应力性骨折虽然比较常见,但对于医学影像医生而言,通过充分了解其影像学表现及区分急性骨折的不同点,可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同时,运动爱好者也应注重运动预防和康复工作,减少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通过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慧眼”,应力性骨折的“隐身术”终将被识破,为运动达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冯谊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