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治疗的基石,自问世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亿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它不仅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还可稳定斑块、抗炎,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然而,随着用药人群的扩大,关于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与误解也日益增多,部分患者因害怕副作用而擅自停药,反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药师将针对4大常见问题,为您解析科学应对策略,帮助您正确认识与使用他汀类药物。
一、常见问题一:肌肉疼痛是否必须停药?
(一)肌肉症状的表现与机制
肌肉疼痛、乏力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发生率约为5%-10%。患者常描述为双侧大腿、小腿或肩部肌肉酸痛,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无力,影响日常行走、爬楼梯等活动。这种症状的发生与他汀类药物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途径有关,该途径不仅参与胆固醇合成,还与辅酶Q10的合成密切相关。辅酶Q10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物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肌肉损伤。
(二)分级处理与应对策略
当出现肌肉症状时,患者不应盲目停药,而应及时就医评估。若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微肌肉酸痛,不影响日常活动,可在医生指导下暂时维持原剂量,同时补充辅酶Q10(每日100-200毫克),多数患者症状可在1-2周内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生活质量,需降低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更换为对肌肉影响较小的品种,如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对于症状严重,出现肌肉无力、尿液颜色加深(提示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必须立即停药,并检查肌酸激酶(CK)水平。若CK超过正常上限10倍,需住院治疗,监测肾功能,避免因横纹肌溶解导致急性肾衰竭。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肌肉症状可能与心理暗示有关,通过停药-再挑战试验(即停药症状缓解后,小剂量重新使用药物观察症状是否复现),可帮助判断症状是否真正由药物引起。
二、常见问题二:长期服用伤肝怎么办?
(一)肝损伤的发生率与表现
部分患者担心他汀类药物会损伤肝脏,这源于其说明书中“肝酶升高”的提示。事实上,他汀类药物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约为0.5%-2%,且多发生在用药后的前3个月。这种肝损伤通常为剂量依赖性,即药物剂量越高,风险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酶升高。
(二)监测与处理方法
在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医生会常规检查肝功能,确保无基础肝病史。用药后1-3个月需复查肝功能,若肝酶轻度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3倍),无需停药,可继续观察,同时建议患者避免饮酒、熬夜等伤肝行为。若肝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需暂停用药,并寻找可能的其他肝损伤原因(如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待肝酶恢复正常后,可尝试换用其他种类的他汀或采用低剂量隔日给药的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多为可逆性,极少发展为严重肝衰竭。对于慢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仍可在密切监测下使用他汀类药物,其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三、常见问题三:血糖升高还能继续用药吗?
(一)血糖异常的机制与发生率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新发糖尿病风险轻度增加,发生率约为9%-12%。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脂肪细胞代谢有关。不过,这种血糖升高的幅度通常较小,空腹血糖升高约0.3-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约0.2%-0.3%。
(二)风险与获益的平衡
虽然他汀类药物存在升高血糖的风险,但其在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获益显著高于血糖异常带来的危害。研究显示,每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4例心血管事件,才会增加1例新发糖尿病。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即使出现血糖轻度升高,只要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仍应在医生指导下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并加强血糖监测。
若患者已确诊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明显(如空腹血糖≥7.0mmol/L),可在降糖治疗的同时维持他汀类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实现血脂与血糖的双重管理。
四、常见问题四:记忆力下降是药物副作用吗?
(一)认知功能影响的争议
有少数患者反映,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认为这是药物副作用。然而,目前医学界对他汀类药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存在争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虽曾发布警告,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但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证据不足,其风险低于0.1%。
(二)可能的混淆因素与处理
部分患者出现的记忆力下降可能与年龄增长、其他基础疾病(如睡眠障碍、脑供血不足)或心理因素有关。若患者在用药后出现认知功能异常,首先应排除其他潜在原因,可进行头颅CT、睡眠监测等检查。对于确因药物引起的轻微认知症状,可尝试更换他汀类药物品种或降低剂量,多数患者症状可逐渐缓解。同时,保持规律作息、进行脑力训练(如阅读、下棋)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
五、科学用药:降低副作用的核心原则
(一)个体化用药
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多个品种,其代谢途径、作用强度、副作用特点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合并用药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及剂量。例如,老年患者(年龄≥75岁)宜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因药物代谢减慢导致副作用增加;与多种药物(如胺碘酮、克拉霉素)合用时,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更换品种。
(二)定期监测与沟通
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血糖等指标。一般建议用药后1-3个月首次复查,若各项指标稳定,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此外,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保健品,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三)生活方式干预
他汀类药物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坚持低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这些措施不仅能增强药物疗效,还可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利器”,虽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通过科学的用药管理和监测,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当出现副作用时,患者不应恐慌或盲目停药,而应及时就医,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方案。记住,药物治疗的获益与风险需综合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价值远高于其可能带来的轻微不良反应。
(张美华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妇幼保健院 药械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