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药过敏竟能手术?医生不会告诉你的保命秘诀

2025-04-09 16: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让患者无痛完成手术,但麻醉药物引发的过敏反应却可能成为手术的“拦路虎”。据统计,麻醉过敏发生率约为1/5000至1/25000,虽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那么,若对麻药过敏,是否还能安全手术?答案是肯定的。通过科学评估、替代方案和全程管理,患者仍能顺利接受治疗。

​一、麻醉过敏:风险与分级​

        麻醉过敏是免疫系统对麻醉药物的异常反应,可能由肌松药、镇痛药等引发。其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皮肤症状(荨麻疹、潮红);

​Ⅱ级:叠加呼吸急促、低血压;

​Ⅲ级:严重低血压、支气管痉挛;

​Ⅳ级:心跳骤停。

​二、应对策略:从评估到急救​

​1. 术前:精准评估与替代方案​

​过敏史筛查:患者需如实告知药物过敏史,尤其是既往麻醉反应。如同术前基础疾病的问诊和坦诚沟通一样,过敏史的采集尤为重要。

​皮试与实验室检测:对疑似过敏药物进行皮肤测试或血清IgE检测,筛选安全替代药。如对变异喹啉类肌松药过敏的患者改用季铵类肌松药替代。

​非药物麻醉:对严重过敏者,可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镇痛(需精细操作准备抢救预案以避免并发症)。

​2. 术中:严密监测与快速反应​

​生命体征实时监控:包括心电图、血氧、血压等,提前做好设备维护和备用方案。

​分级处理过敏反应:

​轻度(Ⅰ-Ⅱ级)​:停用过敏药物,给予抗组胺药(如氯马司汀、苯海拉明)或激素(如甲强龙)。

​重度(Ⅲ-Ⅳ级)​: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扩容补液,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术后:恢复与长期管理​

​观察期延长:过敏患者苏醒后需延长监测时间,警惕迟发性反应。

​记录与警示:将过敏信息录入病历,未来就医时优先提示。

​三、预防:降低风险的“三重防线”

​个体化麻醉方案:根据患者体质、手术类型选择低敏药物,减少用药种类。例如,丙泊酚、罗哌卡因等药物过敏率较低。

​急救资源前置:手术室需常备肾上腺素、气管插管设备等,确保5分钟内启动抢救。

​医患协作:医生需科普过敏识别方法,患者需主动配合评估。建议术前在麻药皮试,提前发现风险。

​四、医学进步:从“不可能”到“可能”

随着技术发展,麻醉过敏已非绝对禁忌。

​靶向麻醉技术:通过基因检测预测药物敏感性,实现精准用药。

​新型抗过敏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可阻断过敏介质释放。

​多学科协作模式: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联合制定方案,如对多种肌松药过敏的下肢手术可改为椎管内麻醉替代。

​结语​

        对麻药过敏者并非与手术“绝缘”,关键在于医患共同构建安全网——从术前透明沟通、术中敏捷应对到术后周密护理。正如医学界名言:“没有小麻醉,只有大责任。”在技术进步与规范流程的双重保障下,麻醉过敏的挑战正逐步被攻克,为更多患者打开围术期诊疗的安全大门。

(齐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