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宫颈癌筛查现场:医生不会告诉你的小细节

2025-05-19 14: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显著降低。然而,许多女性对宫颈癌筛查存在误解或忽视,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机。本文将揭示宫颈癌筛查现场那些医生可能不会主动提及,但对筛查结果和健康至关重要的细节。

一、宫颈癌筛查:为何要做?何时做?

1.筛查的目的

子宫颈癌筛查的主要目的是筛查出可治疗的良性子宫颈病变、癌前病变及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以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研究表明,定期筛查可使宫颈癌发病率降低60%-90%。

2.筛查的起始年龄

-一般情况下建议25岁开始筛查;对于低风险人群,小于21岁不做宫颈癌筛查,小于25岁初筛可不做HPV DNA检测。

-高危人群:如有HIV感染、免疫抑制、既往宫颈病变史等,需提前筛查年龄并增加频率。

3.筛查的终止年龄

-65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10年内有连续3次细胞学筛查,或连续2次的HPV筛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内,筛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无CIN、HPV持续感染,以及无因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终止筛查。

二、筛查前:这些准备可能被忽略

1.避开月经期

-筛查最佳时间为月经结束后3-7天。经期阴道出血可能干扰样本采集,且增加感染风险。

2.筛查前3天避免以下行为

-性行为:精液可能影响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

-阴道冲洗或用药:会冲刷或掩盖异常细胞,导致假阴性结果。

-使用阴道栓剂或避孕药膜:可能干扰样本采集。

3.穿着宽松衣物

-筛查需暴露下身,穿着方便穿脱的裙子或宽松裤子可减少尴尬和不适。

4.心理准备

-筛查可能引起轻微不适(如宫颈触碰感),但通常无痛。深呼吸、放松肌肉可缓解紧张情绪。

三、筛查现场:医生不会说的“潜规则”

1.筛查方法的选择

-宫颈涂片(Pap smear):用小刷子采集宫颈细胞,检测细胞形态异常。

-HPV检测: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如16、18型)。

-联合筛查(TCT+HPV):30岁以上女性推荐联合筛查,可提高检出率并延长筛查间隔。

2.筛查时的“小动作”

-扩阴器使用:医生会使用扩阴器暴露宫颈,若感到疼痛可要求更换小号扩阴器或调整角度。

-采样力度:医生需用适当力度刷取细胞,力度不足可能导致样本不足,过度用力可能引起少量出血(通常1-2天自行停止)。

3.医生可能不会主动提及的“假结果”风险

-假阴性:约10%-20%的宫颈涂片可能漏诊,因此即使结果正常,仍需定期筛查。

-假阳性:HPV检测阳性不代表癌症,需结合宫颈涂片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四、筛查后:这些信号需警惕

1.轻微出血或分泌物增多

-筛查后可能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属正常现象。若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或持续超过3天,需及时就医。

2.结果解读的“时间差”

-宫颈涂片结果通常需1-2周出具,HPV检测可能更快。若超时未收到通知,需主动联系筛查机构。

3.异常结果的处理流程

-宫颈涂片异常:需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

-HPV阳性:若宫颈涂片正常,可1年后复查;若宫颈涂片异常,需立即阴道镜检查。

五、特殊人群:筛查需“量身定制”

1.孕妇

-孕期筛查安全,但若从未筛查过,建议产后6周再进行。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宫颈萎缩可能影响采样,可告知医生使用小号刷子或联合HPV检测。

3.接种HPV疫苗者

-疫苗可降低HPV感染风险,但仍需定期筛查,因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别。

六、打破误区:这些说法不科学

1.HPV检测的目的在于查找有无病毒,进而消灭病毒;

-HPV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检测手段,目的是筛查出宫颈病变,尽早治疗,以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目前尚无消灭HPV病毒的特效药物。

2.没有症状就无需筛查;

-早期宫颈癌通常无症状,等到出现接触性出血、疼痛等症状时,可能已非早期。

2.筛查会导致流产或不孕;

-筛查操作不会影响妊娠或生育能力,但妊娠期筛查更易出血,通常只做TCT,应请有经验的医师取材。

3.一次筛查终身无忧;

-宫颈癌前病变进展需5-10年,但需定期筛查以捕捉早期变化。

结语:筛查是健康投资,细节决定成效。

宫颈癌筛查是女性健康管理的“必修课”,但它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细节的关注。从筛查前的准备到筛查后的随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记住:医生可能不会主动强调所有细节,但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我们需主动学习、积极沟通,让筛查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盾牌”。

(申太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