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胎儿时期,心脏内有一条特殊的“生命通道”——动脉导管,它连接着主动脉和肺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母体输送到胎儿全身。正常情况下,这条通道会在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自然闭合。然而,当动脉导管未能如期闭合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新生儿呼吸急促甚至喘不过气。
一、动脉导管未闭:从“生命通道”到“隐患”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2%-15%。在胎儿时期,由于肺部尚未承担气体交换功能,动脉导管的存在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但出生后,随着肺部开始工作,肺动脉压力下降,动脉导管应逐渐关闭。若未闭合,主动脉的血液会持续分流至肺动脉,导致肺循环血流量激增,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为什么新生儿会喘不过气?
1. 肺循环压力骤增
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使主动脉的血液持续涌入肺动脉,导致肺循环血流量增加。正常情况下,肺循环血流量仅为体循环的1/3,但PDA患儿的肺循环血流量可达体循环的2-4倍。这种异常分流使肺动脉压力升高,肺部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逐渐引发肺动脉高压。随着病情进展,肺动脉压力可能接近甚至超过主动脉压力,导致血液反向分流,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
2. 心脏负荷过重
大量血液分流至肺动脉后,左心室需要额外泵出更多血液以维持体循环,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此外,肺动脉高压还会使右心室负荷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患儿可能出现活动后气急、疲乏、多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呼吸困难。
3. 肺部感染风险增加
肺循环血流量增加使肺部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PDA患儿常表现为反复肺炎、支气管炎,且感染后恢复较慢。肺部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三、如何识别动脉导管未闭?
1.典型症状
(1)呼吸急促: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尤其在活动或吃奶后更为明显。
(2)喂养困难: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患儿可能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吃奶时容易疲劳、气促。
(3)发育迟缓:长期心脏负担过重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发育滞后。
(4)心脏杂音:医生听诊时可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PDA的重要体征。
2.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直观显示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及其直径,评估肺动脉压力和心脏功能。
(2)胸部X线:可见肺动脉段突出、肺血增多,严重时心脏增大。
(3)心电图: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大、电轴左偏等异常表现。
(4)治疗:从药物到手术
3.药物治疗
对于早产儿或新生儿,可尝试使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促进动脉导管闭合。但需注意,药物对胎龄小于27周的早产儿可能存在副作用,需严格评估。
4.介入封堵术
近年来,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成为PDA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将弹簧圈或蘑菇伞封堵器送至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处,阻断血流。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直径小于4毫米的动脉导管。
5.外科手术
对于无法通过介入治疗的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结扎或切断动脉导管。手术最佳年龄为1-6岁,但若患儿反复肺炎、心力衰竭,需尽早手术。
四、预防:从孕期开始
1.避免感染:孕妇在孕期应避免接触风疹、流感等病毒,减少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风险。
2.合理用药:孕期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定期产检:通过胎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发现心脏畸形。
动脉导管未闭虽是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常见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生活。对于家长而言,关注新生儿的呼吸、喂养和发育情况,及时就医检查,是守护孩子健康的第一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条未闭合的“生命通道”终将被妥善修复,让孩子们自由呼吸、健康成长。
(蔡建平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