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常因症状缓解产生“手术即治愈”的错觉,从而放松对健康的管理。但支架植入仅是血管再通的第一步,若术后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血管再狭窄或新病变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1.抗血小板药物不能停
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若擅自停药,支架内可能再次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复发。
关键操作:每日固定时间服药,设置闹钟提醒。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轻微出血,可暂时观察;若出现黑便、呕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因“是药三分毒”心理自行减量,或因症状缓解而停药,这是导致支架内血栓的高危行为。
2.降脂药需坚持服用
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斑块、降低血脂,即使血脂指标正常,仍需持续用药。
关键操作: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若出现肌肉酸痛或乏力,需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及时调整药物。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因“指标正常”停药,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血管再狭窄风险。
3.定期复查不可少
术后需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评估支架通畅性及药物副作用。
关键操作:提前预约复查,携带既往病历和用药记录,便于医生调整方案。
误区警示:忽视复查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或药物副作用未被及时发现。
二要:科学饮食,控制体重
1.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膳食纤维
具体步骤:
主食替代:用燕麦、糙米、全麦面包代替白米饭、白面条。
烹饪调整:减少油炸、红烧,多用清蒸、炖煮,食用油选择橄榄油或菜籽油。
高纤维摄入:每日保证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量,如西兰花、苹果、黑豆等。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认为“吃素就能降脂”,但过度节食或单一饮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2.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具体步骤:
分餐制: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晚餐过饱。
零食选择:用坚果、酸奶代替薯片、甜点,控制糖分摄入。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因“心理补偿”而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反弹,增加心脏负担。
三要: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1.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
具体步骤:
运动类型: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强度:以运动时能正常对话为标准,若出现胸闷、心悸需立即停止。
运动时间:每日30分钟,分2-3次完成,避免清晨或寒冷天气运动。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急于恢复体力,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2.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具体步骤:
睡眠时间: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23点前入睡。
午休习惯:午间小憩20-3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因“心理放松”而熬夜追剧、打游戏,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心绞痛。
一不要:忽视身体信号,拖延就医
1.警惕胸痛、胸闷等症状
具体步骤:
症状识别:若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或伴随大汗、恶心,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急救准备:家中备有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后若症状未缓解,需及时就医。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认为“胸痛是支架术后正常反应”,延误治疗时机。
2.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具体步骤:
工作调整: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逐步恢复工作强度。
情绪控制:避免争吵、紧张等场景,学会“深呼吸-暂停-再沟通”的沟通方式。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急于恢复工作,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梗。
二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具体步骤:
记录用药:每日记录服药时间和剂量,避免漏服或重复服用。
沟通医生:若出现药物副作用,需携带用药记录咨询医生,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自行停药,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
三不要: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具体步骤:
外出就餐:选择清蒸、炖煮类菜品,避免油炸、腌制食品。
家庭烹饪:使用限盐勺、控油壶,减少调味品使用。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因“口味习惯”难以调整饮食,导致血脂反弹。
2.避免久坐不动
具体步骤:
工作间隙: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伸展运动。
居家习惯:看电视时做原地踏步,减少沙发久坐时间。
误区警示:部分患者术后因“害怕运动”而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和血栓风险。
心脏支架手术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冠心病长期管理的起点。患者需通过“三要三不要”原则,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
(李医博 新乡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