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药不是“蒙汗药”,揭秘它的神奇工作日常

2025-07-23 11: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里,麻醉科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不少人觉得麻醉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蒙汗药”,往身上一用,人立马不省人事,醒来手术就结束了。其实,麻醉药的工作远比这复杂得多!作为麻醉科主治医师,今天就带大家走进麻醉药的“神奇世界”,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手术中“大展身手”的。

一、麻醉药不是“一招鲜”,分工明确各有绝活

麻醉可不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根据手术需求和患者情况,麻醉药有好几种“工作模式”,每种都有独特的“技能点”。

1.全身麻醉:让大脑“一键关机”

全身麻醉就像给大脑按下“暂停键”,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对手术过程毫无感知。这个过程中,麻醉药通过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进入身体,迅速“攻占”大脑。先是让患者失去意识,就像拉上了大脑的“窗帘”;接着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让身体感觉不到手术刀带来的疼痛;最后还会让肌肉松弛,方便医生顺利进行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的药物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特工”:有的负责“催眠”大脑,让患者快速入睡;有的专门“拦截”疼痛信号,让神经“发不出电报”;还有的负责“放松”肌肉,让身体乖乖配合手术。在它们的通力合作下,患者就能安安静静地度过手术期。

2.局部麻醉:精准定位“止痛”

和全身麻醉不同,局部麻醉只作用于身体的某个小区域。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在牙龈附近注射麻醉药,这就是局部麻醉。麻醉药会“封锁”这片区域的神经,让它们无法把疼痛信号传递给大脑。就像在小区门口设置了“路障”,不让疼痛信号这个“坏家伙”溜出去。

局部麻醉还有“升级版”——区域阻滞麻醉。它能麻醉更大范围的神经丛,比如做手臂手术时,通过阻滞臂丛神经,让整个手臂都感觉不到疼痛。这种麻醉方式既能保证手术部位无痛,又能让患者保持清醒,随时和医生交流。

3.椎管内麻醉:给脊髓“拉警报”

椎管内麻醉主要用于腹部、下肢的手术。麻醉药会被注射到椎管内,这里是脊髓“居住”的地方。药物就像给脊髓拉响了“警报”,让脊髓下方的神经暂时“罢工”,阻断下半身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打个比方,椎管内麻醉就像切断了脊髓通往身体下半部分的“电话线”,大脑收不到来自下半身的疼痛信号,同时下半身也无法听从大脑的指挥活动。不过,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能清楚知道手术在进行,只是感受不到疼痛。

二、麻醉药的“闯关之旅”:从进入身体到发挥作用

麻醉药进入身体后,要经历一系列“闯关”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堪比一场精彩的冒险。

1.第一关:进入“战场”

麻醉药进入身体的方式有很多种:静脉注射是最常见的,就像给身体“快递”药物,能让药物快速到达全身;吸入麻醉则是让患者通过呼吸,把麻醉气体吸进肺部,再进入血液,就像给身体“吹”进麻醉风;还有口服、肌肉注射等方式,不过在手术麻醉中用得相对较少。

2.第二关:“翻山越岭”到靶点

进入血液后,麻醉药要“翻山越岭”,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大脑、神经等作用靶点。这一路上,它们要穿过各种血管,避开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拦截”(这些器官会对药物进行代谢和排泄)。为了让药物顺利到达目的地,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精确计算用药剂量和速度。

3.第三关:“精准打击”发挥药效

到达靶点后,麻醉药就开始“干活”了。不同类型的麻醉药作用机制不一样:有的会改变神经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让神经无法产生电信号;有的会作用于大脑中的特定受体,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让人失去意识或感觉。它们就像一群“技术高超的维修工”,通过改变神经细胞的工作状态,达到麻醉的效果。

4.第四关:“功成身退”排出体外

手术结束后,麻醉药要“功成身退”,从身体里排出去。大部分药物会在肝脏被分解成“碎片”,然后通过肾脏随着尿液排出;还有一些吸入麻醉药,会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这时候,患者就会逐渐恢复意识和感觉,就像从一场甜甜的梦境中慢慢醒来。

三、麻醉药的“安全保障”:医生全程保驾护航

有人担心麻醉药会不会有危险,其实大可不必。在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就像“安全卫士”,全程盯着患者的各项指标,确保万无一失。

手术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能力。就像出发前检查车辆状况,确保一路平安。

手术中,各种先进的监测设备齐上阵:心电图监测心脏跳动情况,血压计实时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氧气供应……医生时刻盯着这些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刻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这就好比飞机上的机长,时刻关注仪表盘,保证飞行安全。

手术后,医生也不会“掉线”。他们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处理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症状,直到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四、关于麻醉药的常见误区:别被误解“误导”了

1.麻醉会让人变傻: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正常的麻醉会影响人的智力。虽然老年人和儿童在麻醉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改变,但这只是暂时的,就像电脑死机重启后恢复正常一样。

2.麻醉药用量越少越好:麻醉药的用量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根据手术类型、时间、患者情况精确计算的。用量不足,患者会感到疼痛,还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危险;用量合适,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患者安全舒适。

3.只有大手术才需要麻醉:小手术同样需要麻醉。无论是拔牙、切痣,还是做胃肠镜检查,麻醉都能让患者更舒适,减少痛苦和恐惧。而且,即使是小手术的麻醉,也需要专业医生操作,确保安全。

麻醉药不是神秘的“蒙汗药”,而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在麻醉科医生的操控下,它们在手术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让患者远离疼痛,安全度过手术难关。下次再听到“麻醉”这个词,可别再“想歪”了!

(李金瑞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