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内动脉瘤,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听起来就很唬人,它可不是普通的瘤子,而是脑袋里血管壁上鼓出来的一个“小泡泡”。别小瞧这个“泡泡”,它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那可是极其凶险,脑出血会汹涌而至,患者瞬间陷入昏迷、偏瘫等危险境地,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好在现代医学有个厉害的应对手段——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而其中那根神奇的“导丝”,更是这场“拆弹行动”的关键“主角”,下面咱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看看它是如何大显身手的。
二、介入治疗前:精准定位“敌人”
1.影像侦察:绘制血管“地图”:在决定使用介入治疗之前,医生得先把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摸得一清二楚,这可离不开先进的影像技术。就像打仗前要先派侦察兵去探路一样,医生会安排患者做脑血管造影(DSA),它堪称血管的“高清摄像机”,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在X光下,颅内血管的全貌就清晰呈现出来了,动脉瘤的藏身之处、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一目了然,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精准的“作战地图”。有时候,还会结合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动脉瘤看得更透彻,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2.全身评估:保障“作战”顺利:除了了解动脉瘤本身,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得全方位评估。毕竟手术不是小事,要看看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是否能扛得住。要是心肺功能不佳,手术过程中可能无法耐受长时间的操作;凝血功能有问题,术后容易出现出血并发症。就像给即将出征的战士做个全面体检,只有身体条件达标,才能顺利打响这场“拆弹”之战,保障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三、导丝登场:开启颅内“探险”之旅
1.穿刺血管:搭建“秘密通道”:一切准备就绪,就轮到导丝闪亮登场了。首先,医生会在患者的大腿根部,也就是股动脉的位置,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一根细细的穿刺针插入血管。这一步可考验医生的手上功夫了,得精准又稳当,就像在豆腐上雕花一样,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血肿等问题。穿刺成功后,通过穿刺针放入一根导引导管,它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为后续的导丝、器械进入血管搭建起稳定的通道,让它们能顺利驶向颅内。
2.导丝挺进:穿越重重“关卡”:导引导管就位后,真正的主角——导丝就顺着导管缓缓挺进颅内。这根导丝细如发丝,却坚韧无比,头部柔软且带有一定的弯曲度,能够灵活地在血管中穿梭。它沿着血管一路向前,绕过一个个弯道,避开密密麻麻的分支血管,向着动脉瘤的方向前进。这过程就像在人体血管这个复杂的“迷宫”里探险,导丝凭借着医生精湛的操控技术,巧妙地避开各种“陷阱”,向着目标稳步前行,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又至关重要。
四、“拆弹”进行时:导丝助力“消灭”动脉瘤
1.输送栓塞材料:填充“炸弹”:当导丝成功抵达动脉瘤后,它的任务还没完,接下来要靠它输送“弹药”——栓塞材料,把动脉瘤这个“炸弹”给“拆除”掉。常见的栓塞材料有弹簧圈,它被压缩在一个特殊的装置里,通过导丝送到动脉瘤内。一旦释放,弹簧圈就会像一团乱麻一样在瘤体内展开,填满动脉瘤的空腔,阻断血流进入,就像把“炸弹”的引信给拔掉了,让它再也没有爆炸的可能。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精心选择合适规格、数量的弹簧圈,确保填充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隐患。
2.辅助支架植入:加固“防线”:有些情况下,为了让栓塞效果更稳固,还需要植入支架。支架也是通过导丝输送到病变部位,它在血管内撑开,就像给血管搭起一座“钢铁桥梁”,不仅能支撑起血管壁,防止动脉瘤破裂,还能把弹簧圈牢牢固定在瘤体内,避免其移位。支架的植入同样需要医生高超的技巧,要精准定位、完美释放,与弹簧圈配合得天衣无缝,共同为患者筑牢颅内血管的安全防线,彻底消除动脉瘤带来的危险。
五、术后护理:守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1.密切观察:留意身体“信号”:手术结束后,患者可不能掉以轻心,医护人员会对其进行密切观察。一方面要监测生命体征,看看血压、心率、呼吸等是否平稳,因为术后血压波动可能引发颅内再出血;另一方面要留意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没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情况,这些可能是术后并发症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就得及时处理,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2.抗凝管理:防止血栓“捣乱”:由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在血管内放置了异物,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但抗凝药物的使用就像走钢丝,剂量少了,达不到抗凝效果,血栓容易找上门;剂量多了,又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所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小心翼翼地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定期监测凝血指标,确保抗凝治疗恰到好处,既不让血栓“得逞”,又保障患者的安全。
六、总结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那根神奇导丝,在医生的操控下,从精准定位动脉瘤,到穿越血管迷宫,再到输送栓塞材料、辅助支架植入,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行动。而术后的悉心护理,又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这一系列复杂又精细的操作,凝聚着现代医学的智慧与医护人员的心血,让颅内动脉瘤患者有了更多战胜病魔的希望,重新拥抱健康生活。希望大家了解这些知识后,对颅内动脉瘤的防治多一份认识,对生命健康多一份守护。
(王婷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介入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