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皮肤病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客”。从小小的痘痘、恼人的湿疹,到让人瘙痒难耐的荨麻疹,皮肤病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外观,更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很多人一提到皮肤病,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外用药膏。然而,中医在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着一套独特且源远流长的理论和方法——从脏腑论治,旨在从根源上解决皮肤问题,还肌肤健康本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奇妙世界,探寻皮肤病与脏腑之间的神秘联系。
一、中医眼中的人体:脏腑与皮肤的内在关联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庞大机器,每个零件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个整体中,脏腑被视为核心,它们掌管着人体的气血运行、津液代谢以及精神活动等重要功能。而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仅是一层简单的保护屏障,更是脏腑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窗口。
以心为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脏通过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包括皮肤。如果心脏功能正常,气血充足且运行通畅,那么面部皮肤就会红润有光泽。反之,若心血不足,皮肤就可能变得苍白、干燥;心血瘀滞,则可能出现面色晦暗、长斑等问题。
再看肺,肺主皮毛。肺通过宣发作用,将卫气和津液布散到体表,温润肌肤、抵御外邪。当肺的功能失调时,卫气不固,皮肤就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引发各种皮肤病,像感冒后常见的风疹、瘙痒等,往往与肺的卫外功能失常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为皮肤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脾胃功能健运,皮肤才能得到充足滋养,保持健康状态。一旦脾胃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皮肤就会出现营养障碍,表现为粗糙、松弛、易过敏等症状。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并且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血充足,皮肤得到濡养,就会柔润有弹性。若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皮肤,就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情况。同时,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还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皮肤出现色斑、痘痘等问题。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精能化血,滋养皮肤。肾精充足,人的皮肤就会细腻光滑、富有光泽,延缓衰老。随着年龄增长,肾精逐渐亏虚,皮肤就会出现皱纹、松弛、干燥等老化现象。
二、常见皮肤病的脏腑根源剖析
1.痤疮:多与肺胃热盛相关
痤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痘痘,是年轻人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肺胃热盛。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饮食多偏爱辛辣、油腻、甜食,这些食物容易在体内生热化火,上蒸于肺胃。肺开窍于鼻,胃经循行于面部,肺胃热盛,热毒循经上攻于面,就会导致毛囊堵塞,形成痤疮。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肺胃热盛的情况,使痘痘愈发严重。
2.湿疹:脾虚湿盛是关键
湿疹是一种具有多形性皮疹并伴有剧烈瘙痒的皮肤炎症。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脾虚湿盛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虚弱时,水湿运化失常,就会在体内积聚。湿邪重浊黏滞,易趋下,所以湿疹常发于下肢、阴囊等部位。此外,湿邪还容易与热邪、风邪等相互夹杂,形成湿热、风湿等复杂的病理状态,导致湿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3.荨麻疹:与肺、脾、肝三脏失调有关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瘙痒剧烈,来得快去得也快。从中医角度看,其发病与肺、脾、肝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主皮毛,卫外功能失常,风邪易乘虚而入;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卫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气机不畅,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肌肤失养,风邪内生。风邪搏于肌肤,就会引发荨麻疹。
三、中医从脏腑论治皮肤病的独特方法
1.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从脏腑论治皮肤病的核心方法。根据不同皮肤病的脏腑根源,医生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对于肺胃热盛型的痤疮,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泻肺热,黄连、黄芩清胃泻火,再配合一些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药物,如赤芍、牡丹皮、夏枯草等,以达到清热泻火、解毒散结的目的。对于脾虚湿盛型的湿疹,参苓白术散是常用方剂,通过健脾益气、祛湿止泻,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湿邪。同时,根据湿疹的具体症状,如湿热明显者,可加用黄柏、苦参等清热燥湿药;瘙痒剧烈者,可加用白鲜皮、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
2.针灸治疗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有效手段。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例如,对于痤疮,常选取肺俞、胃俞、合谷、曲池等穴位。肺俞可宣肺清热,胃俞能清泻胃热,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这两个穴位可疏风清热、调和气血。对于湿疹,常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能健脾和胃;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祛湿、调补肝肾;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擅长利水渗湿。
3.饮食与生活调理
除了药物和针灸治疗,饮食与生活调理在中医治疗皮肤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饮食方面,要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类型进行调整。对于肺胃热盛的痤疮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清热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等。脾虚湿盛的湿疹患者,要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在生活方面,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损伤脏腑功能,加重皮肤病症状。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志因素也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皮肤健康。
四、案例分享:中医从脏腑论治皮肤病的显著成效
曾经有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深受痤疮困扰多年。她面部、胸背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痘痘,不仅影响美观,还让她变得自卑、焦虑。患者自述平时爱吃辛辣、甜食,经常熬夜。经中医诊断,其为肺胃热盛型痤疮。医生为她开具了以枇杷清肺饮加减的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取肺俞、胃俞、合谷、曲池等穴位。在饮食上,叮嘱她严格忌口,多吃清淡食物,规律作息。经过一个疗程(4周)的治疗,患者面部痘痘明显减少,红肿减轻,皮肤逐渐变得光滑。继续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痤疮基本痊愈,仅留下少许痘印,患者的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
还有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患湿疹已有三年,主要集中在下肢,瘙痒剧烈,搔抓后出现渗液、结痂,反复发作。患者平时脾胃功能较弱,经常腹胀、便溏。中医诊断为脾虚湿盛型湿疹。医生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的中药治疗,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以温阳健脾、祛湿止痒。在饮食上,建议他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湿疹症状明显改善,瘙痒减轻,渗液减少,皮肤逐渐愈合。坚持治疗半年后,湿疹基本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五、结语
中医从脏腑论治皮肤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源上解决皮肤问题,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皮肤病的复发。然而,中医治疗皮肤病需要专业医生的准确辨证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让大家对中医治疗皮肤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对皮肤病时,多一种选择,多一份健康的希望。让我们一起遵循中医之道,从脏腑入手,还肌肤健康本色。
(谢婷婷 郑州市中心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