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孕过程中,许多夫妻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健康,却常常忽视男性生殖问题。数据显示,在我国,约 10% - 15% 的育龄夫妇存在生育困难,而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症占比高达 40% - 50%,其中弱精症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这一潜藏在男性体内的 “生育危机”,正悄然影响着无数家庭的幸福。
什么是弱精症?如何界定?
弱精症,医学上指精液参数中前向运动的精子(a 级和 b 级)小于 50%,或 a 级运动的精子小于 25% 的病症。正常情况下,精子需要依靠自身的运动能力 “逆流而上”,穿过宫颈黏液、子宫腔,最终抵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而弱精症患者的精子因活力不足,如同 “疲惫的游泳者”,难以完成这段 “生命之旅”,直接降低受孕几率。
根据精子活力程度,弱精症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弱精症患者,a 级精子在 10% - 25% 之间;中度患者,a 级精子占比在 5% - 10%;重度患者的 a 级精子则不足 5% 。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成功受孕,弱精症也可能增加胚胎停育、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风险,因其可能携带染色体或基因缺陷,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哪些因素在 “蚕食” 男性精子活力?
生活方式 “杀手”:现代男性的生活习惯正成为精子活力的 “隐形敌人”。长期熬夜打乱内分泌节律,影响睾酮分泌;久坐导致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温度升高,而高温环境会直接损伤生精细胞;吸烟会使精子 DNA 断裂,降低精子活力,酗酒则干扰睾丸生精功能,研究显示,吸烟者精子畸形率比非吸烟者高 20% 以上。此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精子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疾病与环境隐患:生殖系统感染如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会引发炎症反应,释放活性氧自由基,攻击精子细胞膜;精索静脉曲张会导致睾丸局部温度升高、缺氧,营养供应不足,影响精子生成和成熟。同时,长期暴露在甲醛、苯、农药等化学污染环境,或接触 X 射线、放射性物质,都可能直接损伤生殖细胞,降低精子活力。
年龄与遗传因素:男性生育能力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35 岁后,精子 DNA 碎片率明显增加,精子活力逐年降低。此外,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基因缺陷(如 Y 染色体微缺失),会直接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运动功能。
弱精症如何 “破局”?科学治疗方案解析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改善弱精症的基础。建议每天保证 7 - 8 小时高质量睡眠;每周进行 3 - 5 次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每次 30 分钟以上,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睾酮水平;戒烟戒酒,远离高温环境(如桑拿、温泉);饮食上增加富含锌、硒、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食物,如牡蛎、坚果、新鲜蔬果等,这些营养素是精子生成和维持活力的关键物质。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医生会采用不同药物方案。如由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弱精症,可使用抗生素消除炎症;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睾酮水平低下,可通过补充雄激素或促性腺激素调节;同时,补充左卡尼汀、辅酶 Q10 等抗氧化剂,能减少精子氧化损伤,提高精子活力。
辅助生殖技术:对于重度弱精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 - 胚胎移植(IVF),即 “第一代试管婴儿”,适用于女方输卵管堵塞或男方精子活力稍低的情况;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俗称 “第二代试管婴儿”,通过直接将单个精子注射到卵子内完成受精,为重度弱精症、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带来生育希望。
未雨绸缪:男性生育力的日常 “保卫战”
定期体检筛查:建议 25 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生殖系统检查,包括精液常规分析、性激素六项检测等,早发现弱精症等问题,及时干预。
远离高危环境:从事化工、放射等高危职业的男性,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调换岗位。
科学备孕准备:计划要孩子的男性,至少提前 3 - 6 个月开始备孕,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停止服用可能影响精子质量的药物,同时保持规律性生活,避免禁欲时间过长或过短(建议 2 - 7 天)。
弱精症并非生育 “绝症”,通过科学认知、积极干预,多数患者都能重获生育希望。对于男性而言,关注生殖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庭幸福的守护。从生活细节入手,定期检查、科学治疗,才能为生命的延续筑牢坚实基础。
(常羽 郑州市中心医院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