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骨科手术往往伴随着特殊的风险与挑战。抗凝药物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会增加手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而麻醉时机的选择又与出血风险紧密相关。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有助于患者和医生共同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凝治疗是通过药物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从而预防血栓形成的一种治疗手段,常见于房颤、深静脉血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患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维生素 K 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肝素类药物等,不同类型的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代谢时间及出血风险上都存在差异。
麻醉时机的选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以华法林为例,它的半衰期较长,为了降低出血风险,一般需要在手术前 5 天左右停用,并根据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必要时使用维生素 K 进行拮抗,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至 1.5 以下,再考虑实施手术。而直接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的消除半衰期约 36-48小时,利伐沙班为 24小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药物半衰期、手术出血风险等级来决定停药时间。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骨科手术,如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一般建议在末次服药后至少停药 24 小时,甚至 48 - 72 小时;低出血风险手术,停药时间可适当缩短。肝素类药物中的普通肝素,作用时间短,停药 4 - 6 小时后,凝血功能可恢复正常;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需在手术前 12 - 24 小时停药。
除了确定停药时间,出血风险评估同样不可或缺。医生会从多个维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评估患者自身的出血危险因素,如年龄是否大于 75 岁、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肝肾功能是否异常等。另一方面,考量手术相关的出血风险,根据手术部位、操作复杂程度、预计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等,将手术分为高、中、低出血风险等级。此外,还会结合患者正在使用的抗凝药物类型和剂量,综合判断出血风险。例如,同时患有肾功能不全和房颤,且正在服用大剂量达比加群酯的患者,进行腰椎融合手术,就属于高出血风险人群。
在评估出血风险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会采用桥接治疗,即在停用华法林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等短效抗凝药物进行过渡,既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又降低手术出血风险;也可能选择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区域阻滞麻醉,替代全身麻醉。而对于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经过评估后,或许可直接进行手术,术后再及时恢复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患者进行骨科手术时,麻醉时机的精准选择和出血风险的准确评估,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的关键。患者在术前一定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如实告知自己的用药情况和病史,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评估,共同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术后康复筑牢安全防线。
(李纯 秦皇岛第一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