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这一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的健康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犹如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涉及多个层面的风险因素。深入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对于我们预防脑梗、守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年龄是脑梗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岁月的流转,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壁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就像老旧的水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内壁会逐渐堆积杂质,血管壁同样如此,会变得增厚、变硬,弹性也随之下降。这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现象,使得血管内径变窄,血流不畅,大大增加了脑梗发作的几率。而且,老年人往往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脑梗的风险。据临床统计,脑梗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 60 岁以上的群体中,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高血压堪称脑梗的“幕后黑手”之一。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就如同给脆弱的水管不断加压,久而久之,血管内膜会受到损伤。这为血液中的脂质、血小板等物质提供了可乘之机,它们容易在受损处聚集、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凝血反应,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流阻塞脑血管,脑梗便随之而来。而且,高血压还会导致脑部的小动脉硬化,引起微小血管的病变,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即使没有大的血栓形成,这种长期的慢性缺血也可能导致脑组织的功能受损,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许多高血压患者由于平时没有很好地控制血压,最终不幸患上脑梗,给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高血脂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过高时,它们会在血管壁内皮下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内的“定时炸弹”,不仅会使血管腔狭窄,影响血液流通,还可能因为某些诱因导致斑块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此外,高血脂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得血流速度减慢,更容易形成血栓。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量普遍增加,这使得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也间接导致了脑梗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一些年轻人由于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缺乏运动,早早地就出现了高血脂症状,成为了脑梗的潜在高危人群。
糖尿病与脑梗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过高的血糖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使其通透性增加,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人体的凝血机制,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无疑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还会累及心脏、肾脏等多个器官,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受损,进一步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脑梗的发病风险。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数倍之多,因此,控制好血糖对于预防脑梗至关重要。
吸烟也是导致脑梗的一个重要危险行为。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和损伤,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使血液变得黏稠,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吸烟还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和代谢,进一步破坏血管的正常功能。那些有着多年吸烟史的人,患脑梗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高。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也是脑梗的一个潜在威胁。肥胖者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问题,这些都与脑梗的发生密切相关。腹部肥胖的人,其内脏脂肪堆积较多,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和激素,这些物质会干扰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且,肥胖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来减轻体重,对于降低脑梗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了上述常见的风险因素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增加脑梗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导致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波动,使血管处于应激状态,容易诱发脑梗。过度饮酒同样危害巨大,酒精会刺激血管壁,使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导致血脂异常,增加血液黏稠度,为脑梗的发生埋下隐患。另外,缺乏运动也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肌肉无力,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与脑梗相关的健康问题。
了解这些导致脑梗的风险因素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对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至关重要。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加以干预,也是预防脑梗的关键所在。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脑梗的成因,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能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
(孟聪聪 开封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