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出血的科普知识:什么是脑出血及其成因

2025-06-06 15: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了解其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 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 30%~40%。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大脑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血管网络错综复杂。当这些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破裂时,血液就会流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导致脑功能障碍。脑出血可以发生在大脑的各个部位,不同部位的出血会引起不同的症状。例如,基底节区出血较为常见,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神经纤维通过,出血后可能会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感觉障碍等;脑叶出血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视觉、认知等功能;小脑出血则可能引起共济失调、眩晕等症状;脑干出血更是极为凶险,因为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等重要功能,一旦出血,可能会迅速危及生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脑出血呢?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内的动脉血管壁受到高压冲击,导致血管壁损伤、变薄,形成微小的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血压突然升高或其他诱因下,容易破裂出血。例如,一些患者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用力排便时,血压急剧上升,就可能引发脑出血。据统计,约 70%~80%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除了高血压,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这些畸形的血管结构异常,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动静脉畸形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直接沟通,没有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血流速度快,压力高,容易使血管壁受损破裂。脑血管畸形往往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存在,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血才被发现。 

颅内动脉瘤也不容忽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的囊状突起。当动脉瘤内的压力逐渐升高或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时,如血压波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动脉瘤可能会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出血。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动脉硬化、感染等因素有关。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比如,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使人体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脑出血。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脑血管造成损害。吸烟会使血管收缩、痉挛,加速动脉硬化;酗酒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肝功能损害,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脑血管病变,主要影响脑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老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脑出血呢?首先,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定期监测血压。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高脂肪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血压升高。 

对于患有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头颅 CTA、MRA 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果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不要因为害怕手术而延误病情。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其定义、成因以及预防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控制高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如果出现突发的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孟聪聪 开封市中心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