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

2025-06-06 10: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一种由于脑脊液(CSF)循环障碍导致其在脑室系统内积聚过多的状况。脑脊液是脑和脊髓周围的透明液体,它不仅起到保护脑组织免受机械性损伤的作用,还负责输送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维持颅内压的稳定。当脑脊液的生成、循环或吸收过程出现问题时,脑室内的液体会逐渐增多,导致脑室扩大,进而可能对周围的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脑功能,甚至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诊断

 1. 病史采集

诊断脑积水首先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这是了解病情的基础。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性质和进展速度等。例如,对于婴幼儿患者,医生会特别关注头围的增长速度、是否有前囟门突出的现象;而对于成人患者,则更关注头痛的频率和强度、视力变化、步态不稳等症状的具体表现。此外,家族史、既往病史等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都可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 临床表现

- 儿童:头围增大是儿童脑积水最明显的体征之一,尤其是婴儿期,头围增长速度异常快。前囟门突出、张力增高也是常见表现。此外,患儿可能出现频繁呕吐、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迟缓、行走困难等症状。家长若发现孩子有这些异常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就医。

- 成人:成人脑积水的症状相对隐匿,可能表现为慢性头痛、视力模糊或减退、步态不稳、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排尿困难等。这些症状往往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 影像学检查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是诊断脑积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的大小和形态,以及脑组织的结构变化。通过CT图像,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脑积水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

- 磁共振成像(MRI):MRI提供更为详细的脑室和脑组织结构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定位脑积水的阻塞部位,评估脑组织的受压情况。此外,MRI还能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肿瘤、脑梗死等。

- 超声波检查:在婴儿中,特别是未闭的前囟门,可以使用超声波检查脑室大小和脑组织的形态。这种方法无创、简便,适合早期筛查和动态监测。

 4. 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 脑脊液压力测定:通过腰穿(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是评估颅内压的直接方法。脑积水患者通常会出现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情况。

- 脑脊液造影:通过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观察脑脊液的流动情况,可以帮助确定脑脊液循环的阻塞部位和程度。

 5. 其他检查

-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神经乳头是否有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体征之一。

- 神经心理评估:对于成人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执行能力等,有助于评估脑积水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治疗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脑积水的主要治疗手段,旨在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减轻颅内压。

1.1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在脑室和腹腔之间植入分流管,将多余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由腹腔吸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效果显著,但需注意术后分流管的通畅性和感染风险。

1.2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TV)

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内镜直接在第三脑室内制造一个开口,使脑脊液能够绕过阻塞部位直接流入脑基底池。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脑积水,尤其是梗阻性脑积水。

1.3脑室-心房分流术(V-A分流):将脑脊液引流到心脏右心房,适用于不适合V-P分流的患者。但该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心脏并发症等。

1.4脑室-胸腔分流术(V-T分流):将脑脊液引流到胸腔,适用于某些特殊病例。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需注意胸腔积液和感染的风险。

 2. 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在脑积水管理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尚无直接针对脑积水的特效药物。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脑积水相关的并发症,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使用脱水药物减轻颅内压增高等。

 3. 其他治疗

3.1脑脊液引流:对于急性脑积水或术前准备,可以通过临时性或永久性脑脊液引流来缓解颅内压增高。

3.2病因治疗:针对脑积水的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如脑膜炎引起的脑积水需进行抗感染治疗,肿瘤引起的脑积水需进行肿瘤切除等。

 预后

脑积水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时机、患者年龄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儿童患者由于脑组织的可塑性较高,若能及时治疗,恢复情况往往较好。成人患者由于脑组织的适应性较差,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和更多的支持。此外,术后并发症的管理和定期随访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结语

脑积水是一种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的复杂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疾病信息、积极参与治疗决策和康复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定期的随访和监测也是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

(陶晓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