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外导致骨折发生,患者和家属常常会陷入一个认知误区:认为骨折后动得越早,恢复得就越快。甚至有人急于尝试活动受伤部位,期望能加速康复进程。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骨折后的康复是一个科学且严谨的过程,尤其是手法整复和术后康复的黄金期,掌握恰当的时机和方法,才能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恢复效果。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
骨折的原理与愈合过程
在探讨康复黄金期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骨折的原理。骨折,简单来说,就是骨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等 。骨折发生后,人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愈合机制。首先是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部位出血形成血肿,随后炎症细胞浸润,血肿逐渐机化形成纤维连接;接着进入原始骨痂形成期,成骨细胞不断活动,形成骨样组织并逐渐钙化,形成原始骨痂,将骨折断端连接起来;最后是骨痂改造塑形期,随着肢体的活动和负重,原始骨痂不断被改造,骨小梁重新排列,骨折部位逐渐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这整个愈合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愈合时间也有所差异。例如,锁骨骨折的愈合时间一般在 8 - 12 周,而股骨颈骨折由于血运较差,愈合时间可能长达 6 - 12 个月,甚至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如果在骨折尚未稳定时过早活动,可能导致骨折断端移位,破坏刚刚形成的纤维连接和骨痂,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手法整复:把握复位的最佳时机
手法整复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它通过医生的双手运用特定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手法整复的关键在于把握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在骨折后的数小时内,局部肿胀尚不严重,肌肉痉挛较轻,此时进行手法整复相对容易,复位成功率也较高。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局部肿胀加剧,肌肉紧张,不仅会增加复位的难度,还可能因反复尝试复位而加重局部软组织损伤。
在进行手法整复前,医生会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拍摄 X 线片、CT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等。整复过程中,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采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等手法,使骨折断端准确复位。复位后,通常会使用小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材料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手法整复并非适用于所有骨折患者。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或者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情况,手法整复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此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找准黄金康复期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同样至关重要。术后康复的黄金期一般在术后 1 - 3 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患者的身体处于快速恢复阶段,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少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术后早期(1 - 2 周),在伤口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屈伸活动等。这些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防止肌肉萎缩。随着伤口的愈合,在术后 2 - 4 周左右,可以逐渐增加关节的被动活动,如借助 CPM 机(持续被动运动仪)进行膝关节、肩关节等关节的活动训练,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术后 1 个月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和部分负重训练。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以在拐杖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握力训练、抬举训练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感受,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疼痛或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同时,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定期复查的结果进行调整。
打破误区,科学康复
回到最初的问题,骨折后并不是动得越早越好,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和康复训练。无论是手法整复还是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都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愈合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此外,康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骨折愈合需要大量的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患者应多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瘦肉等,同时补充维生素 D,以促进钙的吸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患者要相信科学,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
骨折后的康复是一场与时间和耐心的较量,了解手法整复与术后康复的黄金期,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是每位骨折患者走向康复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大家走出误区,以正确的方式应对骨折康复,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卢文锋 山城积善中医医院 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