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醒来,伤口疼得像有人拿着小锤子不停敲打,连喘气都得小心翼翼——这是不少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深刻印象。但在ICU(重症医学科)里,有一种神奇的“无痛魔法”,能让患者告别剧痛,舒舒服服恢复。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今天就把ICU里这些“止痛黑科技”和“温柔操作”摊开来讲,看看如何让患者远离疼痛折磨!
一、术后疼痛:身体拉响的“警报”
手术后的疼痛,是身体在“拉响警报”。当手术刀划开皮肤、切开组织,就像打破了身体原本的“和平”,受损的细胞释放出一堆“疼痛因子”,它们沿着神经“高速公路”一路狂奔,把“受伤”的消息传给大脑。大脑收到信号后,立刻“拉响警报”,让人感受到疼痛。
这种疼痛可不像普通伤口那样忍一忍就过去。大手术的疼痛等级堪比生孩子,能让人血压飙升、心跳加快,晚上疼得睡不着觉,连咳嗽、翻身这些简单动作都变成“酷刑”。更糟糕的是,长期疼痛会抑制身体的免疫力,让伤口愈合变慢,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妥妥是康复路上的“拦路虎”。
二、ICU的“镇痛武器库”
在ICU,对抗疼痛可不是靠“硬扛”,这里藏着一整个“武器库”,每样“武器”都有独特的止痛妙招:
(一)药物“主力军”
1. 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这些阿片类药物,是镇痛界的“王牌选手”。它们就像给大脑盖上一层“温柔棉被”,把疼痛信号“捂严实”,让人感觉疼痛瞬间减轻。但这类药物也有“小脾气”,用量大了可能导致呼吸变慢、恶心呕吐,所以在ICU里,医生会像精准的“药剂师”,根据患者的体重、疼痛程度,用微量泵一点点给药,确保效果又控制副作用。
2.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大家都熟悉,它们是日常止痛的“老朋友”。在ICU里,这类药物同样能派上用场,通过抑制身体的炎症反应,从源头减少疼痛因子的产生。和阿片类药物搭配使用,既能增强止痛效果,又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风险。
3. 神经阻滞药物:有些疼痛是特定神经“搞的鬼”,比如腹部手术的疼痛主要通过腰部的神经传递。这时,医生会用局部麻醉药进行神经阻滞,就像给这些神经贴上“静音贴纸”,直接切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路线,让大脑收不到“警报”。
(二)镇痛“黑科技”
1. 患者自控镇痛泵(PCA):这是ICU里的“明星装备”,长得像个小盒子,连接着静脉或硬膜外导管。患者觉得疼了,只要按一下泵上的按钮,就能给自己“加点药”。不过别担心会过量,医生提前设置好了安全剂量和锁定时间,就算一直按按钮,也不会超过安全范围。这种“自己掌握止痛开关”的方式,既灵活又安心。
2. 硬膜外镇痛:在腰部脊柱的硬膜外腔“藏”着很多神经,医生把细细的导管放到这里,持续注入低浓度的麻醉药和镇痛药。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止痛效果又快又好,还不会影响患者清醒。剖宫产、腹部大手术的患者用得最多,一边聊天一边就把痛止住了。
三、定制化镇痛:一人一套“止痛方案”
在ICU,没有“一刀切”的止痛方法。每个患者的手术类型、身体状况、疼痛耐受度都不一样,医生会像“私人裁缝”,量身定制专属镇痛方案:
1. 看手术“下菜碟”:小手术伤口小,疼痛轻,用点非甾体抗炎药,配合冰敷就能缓解;大手术像心脏搭桥、开腹肿瘤切除,疼痛等级高,就得阿片类药物、PCA泵齐上阵,必要时再加上神经阻滞。
2. 测疼痛“调剂量”:怎么知道患者有多疼?ICU有专门的疼痛评分表,从0分(完全不痛)到10分(痛到生不如死)。医生护士定时“灵魂拷问”:“现在疼痛打几分?”再根据评分调整药物剂量。要是患者说不出话,还能通过表情、肢体动作判断,比如皱眉、咬牙,可能就是疼痛加重的信号。
3. 防副作用“打辅助”:镇痛药物有副作用,ICU团队早有准备。用阿片类药物容易便秘,就提前用上通便药;担心呼吸抑制,床边的监护仪24小时盯着呼吸频率,一旦异常立刻处理。就像给镇痛治疗配了个“安全护卫队”,让止痛又安全又有效。
四、镇痛之外:ICU的“温柔守护”
在ICU,止痛不只是用药这么简单,还有很多“隐藏操作”帮患者减轻痛苦:
1. 舒适护理“小细节”:把病床调成最舒服的角度,给身体下方垫上柔软的减压垫,减少伤口压迫;定时帮患者翻身、拍背,既能预防褥疮,又能缓解肌肉僵硬带来的酸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却能让患者的舒适度大大提升。
2. 心理安抚“有一套”:疼痛会让人焦虑,焦虑又会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医护人员会耐心解释治疗过程,像朋友一样陪患者聊天,缓解紧张情绪。有些ICU还会播放轻柔的音乐,用“白噪音”盖住机器声响,营造安静放松的环境。
3. 多模式镇痛“组合拳”:除了药物,还会搭配物理治疗,比如用冷热敷缓解局部肿胀;教患者深呼吸、冥想,从心理上减轻对疼痛的感知。多种方法“打组合拳”,止痛效果比单一用药强得多。
术后疼痛虽然可怕,但在ICU的“无痛魔法”加持下,患者不用再硬扛!从精准的药物调控到贴心的细节护理,每一步都藏着守护健康的巧思。下次听到有人担心术后疼痛,不妨把这些“止痛秘籍”分享出去——在ICU,舒适康复真的能实现!
(丁丽丽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