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检验科窗口,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拿着装着大便样本的小盒子,一脸困惑地问护士:“医生,这大便怎么挑啊?随便挖一点不行吗?”而护士总会耐心提醒:“一定要挑带黏液、血丝或者看起来不正常的部分,这样结果才准。”
一、先明白:大便里的“正常”与“异常”
要理解为什么要挑特殊部分,首先得知道正常大便的构成。健康人的粪便,主要由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如纤维、脂肪颗粒)、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以及少量水分组成,外观通常为黄褐色、成形软便,质地均匀,没有明显的黏液、血丝或脓血。
但当肠道出现问题时,粪便就会“携带”异常信号。比如:
-黏液:肠道黏膜受刺激或发炎时,会分泌更多黏液来保护黏膜。正常情况下黏液量极少,肉眼几乎不可见;若黏液增多,甚至能看到透明或淡黄色的黏稠物质,可能提示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或肠道感染。
-血丝或鲜血:可能来自直肠或肛门附近的出血,如痔疮、肛裂,或直肠息肉、肿瘤;若血液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或黑色(柏油样),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胃癌)。
-脓血:黏液与血液混合形成的脓性物质,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严重炎症或感染。
这些异常成分,本质上是肠道病变部位“释放”的“病理产物”。它们不是随机分布在粪便中,而是集中在病变部位接触或脱落的区域——就像皮肤发炎时,脓液只会出现在伤口附近,而不是均匀分布在皮肤上。
二、关键逻辑:异常部分才是“病变的直接证据”
大便常规检查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病理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致病菌等),推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或肿瘤等问题。而带黏液或血丝的部分,恰恰是这些病理成分最集中的地方,原因主要有三点:
1.病理成分“聚集性分布”,普通部分可能“正常”
肠道病变往往是局部性的。比如,一个人得了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主要集中在结肠的某一段,病变部位的黏膜会充血、水肿、糜烂,脱落的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分泌的黏液会与附近的粪便混合;而未病变的肠道部分,依然会产生正常粪便。这就导致整个粪便中,只有病变区域接触的部分才含有异常成分,其他部分可能完全正常。
举个例子:一位早期直肠癌患者,肿瘤表面可能偶尔出血,血液仅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与少量粪便混合形成血丝;如果随机挑取粪便的正常部分,很可能检测不到红细胞,导致“假阴性”;而挑取带血丝的部分,红细胞数量会显著升高,为诊断提供关键线索。临床数据显示,对于早期肠道出血患者,仅检测粪便正常部分的漏诊率高达40%,而针对性挑选异常部分,能将检出率提高至90%以上。
2.黏液是“炎症信号放大器”,藏着大量白细胞和致病菌
黏液本身就是肠道黏膜受刺激的“应激产物”。当肠道发生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炎症(如克罗恩病)时,黏膜会分泌大量黏液,这些黏液中包裹着大量与炎症相关的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提示细菌感染)、巨噬细胞(提示慢性炎症),以及致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
如果不挑取黏液部分,只检测普通粪便,这些炎症细胞和致病菌可能被“稀释”。比如细菌性痢疾患者,黏液中白细胞数量可能是普通粪便的10-20倍,致病菌也主要集中在黏液里;若样本中没有黏液,检测到的白细胞和细菌数量可能低于诊断阈值,导致医生误判为“轻度炎症”或“正常”。
3.血丝或脓血是“出血与感染的直接证据”,指向病变性质
不同性状的血便,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和性质:
-鲜红色血丝附着在粪便表面,多来自肛门附近(如痔疮、肛裂),红细胞形态完整;
-暗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可能来自结肠或小肠出血(如结肠息肉、缺血性肠病),红细胞可能因消化液作用出现变形;
-脓血(黏液+血液+脓性物质)则提示严重感染或溃疡性病变,如细菌性痢疾时,脓血中含有大量破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痢疾杆菌。
挑取这些带血的部分,能让实验室更精准地检测红细胞形态、数量,以及是否伴随白细胞或致病菌,从而帮助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比如,同样是出血,若带血部分中白细胞显著升高,提示出血可能由感染或炎症引起;若只有红细胞而无白细胞,可能是肿瘤或息肉导致的机械性出血。
三、不挑异常部分,可能导致哪些“误诊”或“漏诊”?
如果忽略黏液或血丝,随机挑选粪便样本,很可能因为病理成分浓度不足或分布不均,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具体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漏诊早期病变,延误治疗时机
很多肠道疾病在早期,异常成分的量很少,仅在局部粪便中存在。比如:
-早期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虫卵可能只在少量黏液中分布,随机取样可能错过;
-轻度细菌性肠炎,白细胞仅集中在炎症部位的黏液中,普通粪便中数量极少;
-结直肠癌早期,肿瘤出血可能很微量,仅在特定部分的粪便中形成血丝,随机取样容易漏检。
这些疾病若能早期发现,治疗效果会显著提升。比如结直肠癌,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Ⅳ期仅为10%左右;漏诊可能导致病情进展到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误判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治疗方案
即使能检测到异常成分,不挑取异常部分也可能低估病情。比如,一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液中白细胞数量很高(提示重度炎症),但普通粪便中白细胞数量较低;若检测普通部分,医生可能判断为“轻度炎症”,采用保守治疗,而实际需要更积极的干预(如激素治疗),导致病情迁延。
3.掩盖特殊感染,导致治疗方向错误
某些特殊感染(如阿米巴痢疾)的致病菌,主要存在于黏液或脓血中。阿米巴原虫会吞噬红细胞,形成“包囊”,这些包囊在普通粪便中数量极少,且容易被其他成分干扰;而在黏液或脓血中,包囊浓度更高,更容易被检出。如果不挑取异常部分,可能被误诊为普通细菌性肠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延误抗阿米巴药物的使用。
四、除了挑异常部分,留取大便样本还有哪些“关键点”?
要让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准确,除了挑取黏液或血丝,还需要注意以下留取细节:
1.留取“新鲜样本”,避免成分变质
粪便排出后,其中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菌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室温下放置超过1小时,白细胞可能破裂,红细胞可能被细菌分解,致病菌也可能繁殖或死亡。因此,留取后应尽快送检(最好30分钟内),若无法及时送检,需冷藏(4℃左右),但冷藏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避免“外界污染”,确保样本纯净
留取粪便时,要避免混入尿液、水或卫生纸:
-尿液会稀释粪便成分,还可能破坏细胞形态;
-卫生纸(尤其是带香味或消毒成分的)可能含有化学物质,干扰检测(如影响细菌培养);
-留取前最好先排尿,再排便,并用干净的便盆或一次性采样盒收集粪便,避免接触马桶内的水。
3.样本量“足够”,但不必过多
一般来说,大便常规检查需要的样本量约为“黄豆大小”(约5-10克),但要确保挑取的异常部分包含在内。如果异常部分较少(如仅有点状血丝),应尽量将所有异常部分都挑取,不足的部分可以用附近的粪便补充,但优先保证异常部分的比例。
4.特殊情况:没有异常部分怎么办?
如果粪便看起来完全正常(没有黏液、血丝),但医生仍要求做大便常规(如体检或筛查寄生虫),则需要随机挑取粪便的不同部分(如表面、中间、底部)混合,尽量覆盖整个粪便的情况,避免因局部分布不均导致漏检。
五、哪些疾病的诊断,特别依赖“挑对样本”?
以下几类疾病,由于病理成分主要集中在异常部分,对样本的挑选要求更高:
1.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这类疾病的致病菌(如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和炎症细胞(白细胞)主要存在于黏液或脓血中。比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只有挑取黏液脓血部分,才能检测到大量白细胞和痢疾杆菌,明确诊断。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这类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粪便中会出现黏液、血丝或脓血,其中含有大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通过检测这些部分的细胞数量和类型,能判断炎症的活动度(轻度、中度、重度),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3.肠道出血性疾病(如息肉、肿瘤、痔疮)
无论是良性息肉还是恶性肿瘤,出血都是常见症状,但出血量往往较少且不持续。只有挑取带血的部分,才能检测到红细胞,结合其他指标(如粪便潜血试验)判断出血原因。比如,粪便潜血试验对结直肠癌的筛查灵敏度约为70%,但如果能挑取可疑带血部分,灵敏度可提升至85%以上。
4.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
寄生虫卵或虫体通常随病变部位的粪便排出,可能分布不均。比如血吸虫卵常沉积在结肠黏膜,随黏膜脱落进入粪便,可能仅在少量黏液中存在;挑取黏液部分能提高虫卵的检出率,避免漏诊。
结语
大便常规检查虽然简单,却能为肠道健康“把脉”,而挑取带黏液或血丝的部分,正是让这个“把脉”过程更精准的关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异常成分,其实是肠道病变发出的“求救信号”——它们集中了最丰富的病理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快、更准地找到病因。
下次做大便常规检查时,不妨多花一点时间,仔细挑取那些“不一样”的部分。这小小的举动,可能就是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干预的重要一步。毕竟,在健康面前,细节从来都不是小事。
(郭利丹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