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糖探秘:开启糖尿病诊断与监控的检验之旅

2025-07-02 20: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复杂代谢体系中,血糖犹如一颗关键的“能量宝石”,其水平的稳定与否直接关联着机体的健康状态,而糖尿病这一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正是血糖失衡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精准洞察血糖变化,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检验策略,这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钥匙,更是后续病情监控、治疗调整的重要依据。

一、基础筛查:空腹血糖与随机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检测堪称糖尿病初筛的“先锋战士”。它要求受检者至少 8 小时未进食,于清晨抽取静脉血,测定其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空腹血糖值通常在 3.9 - 6.1mmol/L 区间,若多次检测结果超出 7.0mmol/L,则需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能快速筛选出血糖异常的高危人群,广泛应用于常规体检与基层医疗筛查。

随机血糖检测则更具灵活性,不受进食时间限制,随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当随机血糖数值超过 11.1mmol/L 时,结合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可辅助诊断糖尿病。尤其在一些突发不适、怀疑血糖急剧波动的患者身上,能及时捕捉高血糖信号,为紧急干预提供参考。

然而,二者单独使用均有局限性。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彻底排除糖尿病,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随机血糖受多种因素干扰,如应激状态、短期饮食变化等,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二、精准确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OGTT 是糖尿病诊断的“精锐武器”,专为那些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处于临界值、疑似糖尿病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设计。受试者空腹口服一定量(通常为 75g)的无水葡萄糖溶液,随后在特定时间点(一般为空腹、服糖后 30 分钟、1 小时、2 小时)抽取静脉血,监测血糖变化曲线。

正常人服糖后血糖迅速上升,半小时至 1 小时达高峰,但不超过 11.1mmol/L,2 小时后恢复正常。若 2 小时血糖介于 7.8 - 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属于糖尿病前期;大于等于 11.1mmol/L,结合临床症状,可明确诊断糖尿病。该方法能全面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精准识别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与胰岛素抵抗情况,为早期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三、动态监控: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相较于瞬时血糖检测,HbA1c 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恰似血糖变化的“长镜头记录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地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生成 HbA1c,其含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正常情况下,HbA1c 占比约 4% - 6%,糖尿病患者往往高于 6.5%。

这一指标优势显著,不受短期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干扰,稳定性强。无论是新诊断患者的初始评估,还是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HbA1c 都能提供可靠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助力患者血糖长期达标,延缓并发症进程。

四、新兴辅助手段:血糖波动监测与胰岛素相关指标检测

随着科技发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逐渐崭露头角。它通过皮下植入微小探头,实时、连续地监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绘制血糖波动图谱,精准捕捉隐匿性高血糖、低血糖事件,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脆性糖尿病以及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为个性化治疗提供精细指导。

同时,检测胰岛素、C 肽水平等指标,有助于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胰岛素抵抗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而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C 肽水平低下。这些指标联合分析,能进一步明确糖尿病分型,优化治疗策略。

血糖探秘之路,步步为营。从基础筛查到精准确诊,从动态监控到新兴技术辅助,多元的检验策略交织成一张严密的“血糖监测网”,为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精准诊疗与全程管理筑牢根基,引领患者走向健康生活的光明彼岸。

(吴迪 南阳南石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