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会凝固形成血栓,也不会过度出血,这得益于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之间的精妙平衡。而出凝血检验中的关键指标,就像是洞察这一平衡状态的窗口,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以及病情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血系统关键指标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 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检测的是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在临床上,PT 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当 PT 延长时,可能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因子(如因子Ⅱ、Ⅴ、Ⅶ、Ⅹ)缺乏,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增多等情况,比如严重的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 K 缺乏影响凝血因子羧化,以及使用肝素等抗凝剂过量时都可能引起 PT 变化。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的功能。它是通过激活因子Ⅻ、Ⅺ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 对于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如因子Ⅷ、Ⅸ、Ⅺ、Ⅻ)的缺乏较为敏感,像血友病 A(因子Ⅷ缺乏)、血友病 B(因子Ⅸ缺乏)时,APTT 会明显延长。同时,APTT 也用于监测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因为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 APTT 会随着肝素用量的增加而延长。
(三)凝血酶时间(TT)
TT 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中,是否存在抗凝物质干扰的指标。它直接检测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能力。如果 TT 延长,可能意味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者血液中存在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s 增多时)等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
二、纤溶系统关键指标
(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
FDPs 是在纤溶系统被激活后,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降解所产生的一系列小分子多肽片段。当体内纤溶活性增强时,如原发性纤溶亢进(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或抑制物减少导致纤溶系统过度激活)或者继发性纤溶亢进(常继发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凝血过程之后),FDPs 会显著升高。它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纤溶系统的状态,不过特异性相对较低,因为多种情况都可能引起其升高。
(二)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出现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后的纤溶发生,所以对 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 DIC 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又继发纤溶,D-二聚体会明显升高;而在一些恶性肿瘤、手术创伤、妊娠等情况下,虽然也可能有 D-二聚体轻度升高,但如果显著增高且动态变化不符合生理或良性疾病特征时,就要高度警惕血栓性疾病的可能。
三、凝血与纤溶平衡的关键意义及临床应用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一旦打破,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者出血性疾病。例如在 DIC 时,先是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随后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试图溶解血栓,但又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通过对这些出凝血检验关键指标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比如对于血友病患者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对于 DIC 患者根据情况采取补充凝血因子、抗凝或者抑制纤溶等不同策略,从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保障患者健康。
总之,出凝血检验中的各个关键指标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深入了解它们对于揭示凝血与纤溶的平衡奥秘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迪 南阳南石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