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一种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现象,常见于各个年龄段,但在年长儿及成人中更为显著。晕厥的临床表现多样,其病因也颇为复杂,以下是对晕厥临床表现及病因的详细分析。
一、临床表现
晕厥发作前,患者通常会有一些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有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头晕等。这些症状往往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随后患者会突然眩晕、肢体发软,最终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晕厥发作期间,患者肌张力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持续时间通常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后,患者逐渐苏醒,但可能感到乏力、头痛或短暂的记忆缺失。
晕厥的临床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反射性晕厥:最为常见,约占晕厥类型的90%。其中又可细分为单纯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单纯性晕厥常由情绪紧张、恐惧、闷热、站立时间过长等因素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则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
2.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引起,如严重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这类晕厥通常较为严重,可能伴随心前区疼痛、心悸等症状。
3.脑性晕厥:由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这类晕厥可能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4.延髓性晕厥:由脑干的血管病变、肿瘤等引起。这类晕厥较为罕见,但病情通常较重,可能伴随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异常。
二、病因分析
晕厥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血管迷走性晕厥:这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80%。其发病机理可能与 Bezold-Jarish 反射有关,即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身体出现异常的反射过程,导致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最终引发晕厥。这类晕厥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高峰年龄在15-19岁之间。
2.心源性疾病:包括各种心脏疾病,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肥厚性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发晕厥。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颅内的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畸形、外伤、癫痫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或神经传导,导致晕厥。
4.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贫血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引发晕厥。
5.其他因素:如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如闷热、拥挤)、精神因素(如过度紧张、恐惧)等,也可能诱发晕厥。
三、预防与治疗
预防晕厥的关键在于识别并避免诱发因素。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对于心源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治疗晕厥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一般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心理平衡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选用相应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病因,如心脏瓣膜病、颅内肿瘤等。
综上所述,晕厥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的疾病。对于晕厥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也是预防晕厥的重要手段。
(杨清洁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北院区) 神经内科(北)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