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的广阔领域中,核医学科宛如一个神秘而强大的“特种兵”部队,在不开刀的“战场”上,悄然打响了一场场针对病变的精准狙击战,为无数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核医学科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精妙的诊断手段上。想象一下,将一种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引入人体,它就如同一位悄无声息的“侦察兵”,随着血液循环穿梭于身体的各个角落。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发出特定的射线,而核医学科的专用检测设备——如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和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等,就像是拥有超级视觉的“雷达”,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射线的信号,进而绘制出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功能图像。
以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为例,当患者摄入适量的碘 - 131 后,甲状腺组织对碘的摄取情况便会清晰显现。如果甲状腺某个部位出现了异常的放射性浓聚或稀疏,那可能就是病变的蛛丝马迹,无论是甲状腺癌的早期发现,还是甲亢、甲减等功能性疾病的精准判断,都离不开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样,在肿瘤骨转移的排查中,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够一次性扫描全身骨骼,哪怕是多么隐匿的骨转移病灶,也难逃它的“法眼”,为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诊断只是第一步,核医学科的真正“杀招”在于其治疗绝技。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疾病,堪称经典之作。对于甲亢患者,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如同体内失控的“引擎”,而碘 - 131 进入人体后,精准地汇聚在甲状腺组织,释放β射线,就像一位精准的“拆弹专家”,有针对性地破坏过度活跃的甲状腺滤泡细胞,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又不至于对周围组织造成大规模“误伤”。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是转移灶,在碘 - 131 面前也无处遁形,它能清除潜在病灶,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生命,且操作相对简便,无需开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身体创伤。
除了碘 - 131,锶 - 89、钇 - 90 等放射性核素也在骨骼肿瘤、肝脏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它们或是直接植入肿瘤内部,如钇 - 90 微球栓塞治疗肝癌,在肿瘤局部持续释放高能量射线,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直接杀伤癌细胞;或是通过静脉注射靶向聚集在病变骨骼,缓解骨痛,抑制肿瘤生长,为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耐受传统化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之光。
然而,核医学科的“战斗”并非毫无风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精准打击病变的同时,也需要严格把控剂量和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必须身着专业的铅衣、铅帽等防护装备,如同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确保自身安全。对于患者而言,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也需要遵循医嘱,保持适当的距离防护,避免对周围人群造成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但这种短暂的不便,相较于疾病治愈带来的长久获益,显得微不足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核医学科不断与时俱进。分子影像技术的进步,让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晰、准确,仿佛为狙击手配备了更高倍的瞄准镜;靶向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如同为子弹装上了更精准的制导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核医学科,这个不开刀的“战场”上,正凭借着智慧与科技的力量,持续书写着精准狙击病变的传奇篇章,为人类健康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王洪伟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核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