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这一肩部的关键结构,如同一个默默守护肩关节的神秘卫士,却常被大众忽视,直到损伤来袭,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这四块肌肉的肌腱组成,它们像一组坚韧的绳索,环绕并稳定着肩关节,掌控着肩部的旋转、外展等精细动作,是肩关节活动自如的幕后功臣。在日常活动中,无论是抬手取物、投掷运动,还是简单的肩部扭转,肩袖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其重要性,肩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在不经意间受伤。
肩袖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犹如隐藏在暗处的陷阱。过度使用是常见“元凶”之一,长期重复的肩部动作,如棒球、羽毛球运动员的大力挥拍,办公族长时间敲击键盘时肩部的固定姿势,都使得肩袖肌腱在一次次摩擦与劳损中逐渐失去活力,纤维组织慢慢撕裂。急性外伤也不容忽视,摔倒时肩部着地,或是外力直接撞击,都可能瞬间破坏肩袖的完整性,就像紧绷的弓弦突然断裂。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肩袖组织的退变悄然发生,肌腱变得脆弱,弹性下降,哪怕轻微的外力或日常动作,都可能引发损伤,如同老旧的橡皮筋,稍一用力就会崩断。
肩袖损伤后的症状,像是肩部发出的无声警报。疼痛是最主要的信号,起初可能只是运动时的隐痛,如同远处传来的闷雷,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加剧,尤其在夜间,当周围环境安静下来,那种刺痛、钝痛更加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仿佛肩部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反复拧动。活动受限也随之而来,曾经轻松能做到的梳头、穿衣等动作变得困难重重,肩关节像被生锈的枷锁束缚,外展、上举无力,连最简单的抬手动作都可能需要借助另一只手帮忙,生活自理能力大打折扣。有时还会伴随肩部的肿胀、弹响,肿胀让肩部看起来略显臃肿,而弹响则像是关节在发出痛苦的呻吟,进一步揭示着肩部的异常。
诊断肩袖损伤,并非一目了然,需要专业手段抽丝剥茧。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的来龙去脉,如同侦探探寻案件线索。体格检查时,通过一系列特殊动作测试,如空罐试验、落臂试验等,观察肩部的反应,判断肌腱是否受损。但更准确的诊断往往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像是给肩部做一个清晰的“透视”,能直观看到肌腱的形态、有无断裂;磁共振成像(MRI)则如同高清摄像头,全方位呈现肩袖软组织的细节,哪怕是微小的撕裂都能精准捕捉,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治疗肩袖损伤,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因症施策的战役。轻度损伤时,保守治疗是首选策略,休息让肩部得到喘息之机,避免进一步损伤,就像让疲惫的士兵养精蓄锐。物理治疗登场,热敷、冷敷交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如同为受伤部位调配专属的“气候”;按摩、理疗则像巧妙的工匠,舒缓肌肉紧张,修复受损组织。药物治疗辅助阵痛、消炎,为肩部恢复创造良好环境。而对于严重损伤,手术修复成为必要手段,医生宛如精密的修理师,用精湛技艺缝合撕裂肌腱,重建肩袖完整性,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拾肩部功能,一步步回归正常生活。
预防肩袖损伤,是呵护肩部健康的长久之计。运动前充分热身,让肩部肌肉、肌腱进入备战状态,如同唤醒沉睡的卫士;运动时掌握正确姿势,避免过度扭曲、用力,减少肩部不必要的损耗。日常生活中,注意肩部保暖,防止受寒引发肌肉痉挛,保持良好坐姿站姿,减轻肩部负担。定期进行肩部锻炼,强化肩袖力量,但不过度疲劳,像精心养护一把精密的仪器。
肩袖损伤,这个肩部的“秘密”虽隐秘,但只要我们洞悉它的成因、症状、诊断与防治要点,就能在日常点滴中守护肩部健康,让肩膀继续稳健有力地承载生活的重量,在人生舞台自如“挥舞”。
(周志胜 郑州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