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运动时猝死频发?心脏最喜欢的“安全运动公式

2025-07-09 08: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运动猝死”事件引发大众关注。原本是为了强身健体,却不幸在运动中突然倒下,令人惋惜。那么,运动究竟该怎么做才安全?如何才能让心脏“舒适地”参与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心脏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平衡,以及人人都可以掌握的“安全运动公式”。

一、为什么有人会在运动中突然猝死?

在大众印象中,运动等同于健康。但事实上,运动猝死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并不罕见。

常见诱因包括:

心脏基础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骤增;

运动前未进行热身或突发受寒;

长期缺乏锻炼,突然剧烈运动;

运动中忽略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胸闷、心悸、头晕等);

空腹、饱食后立即运动,影响心脏供血。

这些风险因素,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或亚健康人群中,可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体内,直到某次运动诱发心源性猝死。

二、“跑步+打球”是双刃剑,运动方式需因人而异

1.跑步:最常见却也最容易“过火”的运动

很多人喜欢晨跑、夜跑,认为这是最简单的健身方式。然而,跑步强度不当,是诱发心脏问题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速度过快、心率骤升,会加重心脏负担;

天气寒冷或雾霾严重时跑步,容易诱发冠脉痉挛或血压剧变;

连续长跑不注意补水、补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

建议跑步控制在**“中等强度”**:跑步时略感心跳加快但仍可说话,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龄)×60%-75%之间。

2. 打球:高强度间歇性运动,需警惕突发风险

篮球、羽毛球、足球、网球等运动,因其节奏快、爆发力强、间歇性大,对心肺系统要求较高。

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突然启动或跳跃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情绪激动(如比赛紧张)也可能导致血压飙升;

长时间高强度对抗,增加心肌耗氧,易诱发心肌缺血。

建议中年人及慢病人群在参与这类运动时,缩短对抗时间,增加休息间隔,避免打满全场。

三、心脏最喜欢的“安全运动公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但这只是“基础配额”,在此基础上,想要安全运动,不妨牢记以下公式:

安全运动公式一:“220-年龄×(60%-75%)=安全心率范围”

例如,一个4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180次/分,运动时应控制在108-135次/分的范围。

佩戴心率手环可以实时监测,避免过快。

安全运动公式二:“10分钟热身+30分钟锻炼+10分钟放松”

忽略热身是许多运动猝死的诱因之一。

热身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运动状态,预防心率突升;

运动结束后,缓慢放松能防止血压骤降或心律紊乱。

安全运动公式三:“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运动节奏最理想

也就是常说的**“运动中微喘但不气促”**。

跑步、快走、骑行、太极等属于中等强度运动;

一旦气喘吁吁、脸色发白、胸口闷痛,应立即停止运动,视情况就医。

四、不同人群,运动方式该如何选择?

1.青年健康人群:

可以尝试适当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如HIIT、球类运动);

但仍需注意逐步加量,避免“猛然爆发”。

2.中年亚健康或“三高”人群:

建议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

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

运动中务必注意心率监测、补水、热身与放松。

3.患有心血管疾病者:

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心脏康复运动计划”;

可以尝试心肺耐力训练(如室内健走、踏车),配合呼吸训练和肌耐力训练;

控制心率不过快,随时监测身体信号。

五、这些运动时的信号,千万别忽视!

在运动中,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头晕、恶心、出冷汗;

心跳忽快忽慢,感觉“要晕倒”;

面色苍白、嘴唇发紫;

突然虚弱、无法继续运动。

这些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律紊乱的预警信号,切勿硬撑。

六、运动不只是比拼汗水,更是对心脏的温柔呵护

真正的运动,不是“拼命三郎式地跑”,也不是“燃烧自己式地球战”,而是让身体在合适的节奏中变强,让心脏在适当的负荷下变稳健。

我们运动,是为了健康,但如果方式不当,反而可能透支生命。请记住,运动带来的益处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短时间的爆发。

总结

“运动时猝死”虽是极端个案,但其警示意义不容忽视。掌握科学运动的原则,定期体检,关注身体信号,合理安排锻炼计划,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学习的“健康技能”。愿我们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强健的体魄,也守护好最重要的“生命发动机”——心脏。

(王彦敏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C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