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中,血肌酐这一指标常常让许多人感到紧张。血肌酐升高通常意味着肾脏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面对血肌酐升高,不必过于惊慌,中医保肾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一、血肌酐升高的原因及意义
(一)什么是血肌酐
血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血肌酐水平相对稳定。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血肌酐的排泄能力下降,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血肌酐水平升高。
(二)血肌酐升高的常见原因
1. 肾脏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肾脏疾病是血肌酐升高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影响血肌酐的排泄。
2. 急性肾损伤:某些药物、感染、外伤、急性肾缺血等情况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使血肌酐迅速升高。
3. 其他因素: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脱水等也可能导致血肌酐一过性升高,但这些情况通常不会引起持续性的血肌酐升高。
(三)血肌酐升高的临床意义
血肌酐升高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血肌酐水平,临床上将肾功能分为以下阶段:
• 肾功能正常:血肌酐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男性 53 - 106μmol/L,女性 44 - 97μmol/L)。
• 肾功能轻度受损:血肌酐轻度升高,通常在 106 - 177μmol/L 之间。
• 肾功能中度受损:血肌酐在 178 - 442μmol/L 之间。
• 肾功能重度受损:血肌酐超过 442μmol/L,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血肌酐升高不仅反映了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因此,一旦发现血肌酐升高,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中医对血肌酐升高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血肌酐升高属于“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肾亏虚: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浊邪内生,导致血肌酐升高。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
2. 湿浊内蕴:湿浊之邪内蕴,阻滞气机,影响肾功能。湿浊之邪多因脾肾亏虚而内生,也可因外感湿邪而加重。
3. 瘀血阻络:瘀血阻滞肾络,影响肾功能。瘀血的形成与脾肾亏虚、气虚血瘀有关,也可因外伤、久病等因素导致。
4. 毒邪内蕴:毒邪内蕴,损伤肾络,导致肾功能受损。毒邪多因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转化而来,也可因外感毒邪而加重。
(二)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血肌酐升高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 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2. 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3. 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4. 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5. 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6. 湿浊内蕴证:身体困重,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滑。
7. 瘀血阻络证:腰痛固定,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8. 毒邪内蕴证:恶心呕吐,口中异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中医保肾的方法
(一)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是中医保肾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辨证论治,给予患者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肾功能。
1. 脾肾气虚证:治以补益脾肾,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等。
2. 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等。
3. 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女贞子、墨旱莲等。
4. 肝肾阴虚证:治以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枸杞、菊花等。
5. 阴阳两虚证:治以阴阳双补,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女贞子、墨旱莲等。
6. 湿浊内蕴证:治以化湿泄浊,方用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滑石、茵陈、藿香、佩兰等。
7. 瘀血阻络证: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丹参等。
8. 毒邪内蕴证:治以解毒泄浊,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等。
(二)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是中医保肾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熏洗、敷贴、灌肠等外治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通络泄浊、活血化瘀的作用。
1.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煮后,趁热熏洗患者腰部或双足。常用药物有艾叶、红花、川芎、丹参等。熏洗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功能。
2. 中药敷贴:将中药研末,用醋或蜜调成糊状,敷贴于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泽泻、丹参等。敷贴可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3. 中药灌肠:将中药煎煮后,通过肛管注入患者肠道内。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丹参、黄连等。灌肠可泄浊排毒,减轻肾脏负担。
(三)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中医保肾的另一种辅助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改善肾功能。
1. 针灸: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灸可调节气血,改善肾功能,缓解症状。
2. 推拿: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按揉、推拿、捏脊等。推拿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四)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中医保肾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减轻肾脏负担,改善肾功能。
1. 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鱼、蛋、奶等。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如豆类、坚果等。
2. 低盐饮食: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摄入量不超过 3 - 5 克。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3. 高维生素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菠菜、芹菜等。
4. 适量饮水:根据病情和尿量,适量饮水,保持尿量在 1000 - 1500 毫升/天。避免过多饮水,加重肾脏负担。
(五)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是中医保肾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的作息和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肾功能。
1.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 - 8 小时。
2.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 60 分钟。
3. 避免劳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肾脏负担。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肾脏的损害。
四、中医保肾的注意事项
(一)坚持治疗
中医保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坚持治疗,不要半途而废。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二)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同时,检查尿常规、肾脏超声等,了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三)避免肾毒性药物
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造影剂等。在使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避免盲目用药。
(四)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五、结语
血肌酐升高虽然提示肾功能受损,但并不意味着病情不可逆转。中医保肾有多种方法,通过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患者应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战胜疾病。
(李翠 安阳县中医院)